- 相關推薦
《地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質作用及其分類,初步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相關內容,掌握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的構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讀原理示意圖,從圖中提取有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逐步樹立物質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板塊構造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歷史發展的觀點,并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關于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在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紹了“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概念,接著重點分析了兩種最常見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了兩種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皺形成的不同巖層形態時,運用辯證的觀點說明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狀況。本段教材配備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圖,對褶皺和斷層形成加以輔助說明,這些示意圖有助于學生對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紹了地質構造與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的關系,這部分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聯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有利于學生認識地質、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地關系的重要性。本節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紹“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其作用力的來源也有多種,教材對此有所側重和刪減,從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看,教材選擇了學生較為常見的、陸地上分布也最廣的三種,即風化地貌、流水地貌、風成地貌。風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風化,但注意風化并不是由于風的原因,應與風成地貌的原因區分開。流水和風成地貌兩部分內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態是不一樣的,流水有侵蝕和沉積地貌,風力也有侵蝕和沉積地貌,無論是流水還是風力的沉積地貌其形成過程都是有分選的'。特別注意搬運作用是運動過程,沒有結果,因此不形成地貌類型。這部分內容教材同樣配備了大量圖片,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對圖像資料的觀察、分析處理能力,教學中應引起重視。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閱讀材料說明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閱讀使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知道人類應遵循自然規律辦事,做到趨利避害,保護環境,才能使地表形態的變化向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關于地質作用和地殼運動的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從地表形態——地貌的不斷變化以及引起這種變化的作用——地質作用等內容入手,首先強調了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殼變動的結果,進而分析引起這種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并從地質作用能量來源的角度介紹了其分類和表現形式以及不同表現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質作用和極其緩慢的地質作用等。這部分內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節關于巖石和地殼物質循環的繼續,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學習地質災害的知識鋪墊。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態的表形態,一直是過去教學中難點,新教材在這里進行了淡化處理,只是在本節教材最后講述外力作用時進行簡單描述。
教材從第二部分開始分別講述內外力作用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介紹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將在后面地質災害中有所描述,在本節教材中不再涉及。關于“地殼運動”教材首先論述了兩種不同性質不同方向的基本運動形式,即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以及兩種運動形式引起的地表變化和兩種運動形式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這兩種運動形式的學習應該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由科學家對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運動方式、時空分布規律等的探討和研究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內涵教材力圖體現兩個方面,關于知識方面應明確:板塊的概念、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內部和邊界的不同運動特點以及板塊邊界不同的運動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關于價值觀念方面,主要體現歷史發展的觀點,即板塊構造理論是不斷發展、不斷補充、逐步完善的;運動的觀點,即物質是不斷運動的板塊構造學說正是體現了這一運動特點。
教學方法建議
建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學習“地表形態的變化和地質作用”時,可以從滄海桑田的變化入手,舉一些實例說明,如: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噴發形成島嶼,由此說明地殼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對地殼變化的了解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地殼會發生變化?引起變化的作用是什么?對于地質作用的概念、能量的來源、表現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緩慢或激烈的變化,可以提出問題:“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等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閱讀教材列表比較完成學習。
學習“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兩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計算機動畫演示運動過程,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樹立學生運動的觀點有一定幫助。計算機動畫演示地殼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過程后,教師應再舉例加以說明,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說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脈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運動的結果,垂直運動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實例。
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塊示意圖”,觀察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分別是哪兩類板塊的交界,分別形成什么地貌?板塊邊界處與板塊內部的運動特點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質構造類型時”注意引導觀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計算機動畫演示并思考:兩種地質構造類型是否有本質的區別?通過觀察應使學生明確褶皺的巖層是連續的,斷層的巖層是不連續的。對于褶皺還應使學生明確背斜和向斜的差別,包括巖層的新老關系、形成的地表形態、地形倒置是怎樣形成的,向斜構造中一般會儲存有地下水,背斜構造中容易儲存油氣等。對于斷層應使學生明確其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態,斷層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等。
關于“外力作用與地貌”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實景圖片和示意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示學生觀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對于風化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經過風化的巖石標本講解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簡單原理以及風化的結果。無論是流水地貌還是風成地貌,其過程都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經過流水或風力的作用對風化殼進行侵蝕,侵蝕后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侵蝕的產物被流水和風攜帶離開原地,較大顆粒物最先沉積,較小的顆粒物被搬運到較遠的地方沉積,形成不同的沉積地貌。在學生對內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內外力作用的關系是什么?使學生明確:二者是同時發生的;內力是主導作用;二者共同影響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態。
《地貌》教學設計2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態
第二節風成地貌
教材分析:
教材中介紹風力作用中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著重介紹了風蝕地貌和沙丘的形成,以此為實例,給學生介紹風力地貌是如何影響地表形態的。
課標要求:
通過野外觀察或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并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學習目標(課標解讀):
1.能夠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各種風成地貌并能描述其特點。
(地理實踐力)
2.能夠辨識給定區域的地貌類型,歸納風成地貌的類型及其分布特征。(區域認知)
3.能夠從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風成地貌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
4.能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分析風成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
1、重點:風成地貌的類型
2、難點:雅丹地貌和治沙主要措施的理解。
課堂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具、模型、視頻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本節課核心要點
1、風成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區;2、主要風蝕地貌類型及成因;3、主要風積地貌類型及成因;4、風沙活動的危害以及防治。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組風成地貌的圖片
【教師】打開課本P48,我們看一下課本上關于黃土高原的活動題。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上的活動內容,認真思考。進行問題的回答
【教師總結】對所作回答進行糾錯和點評。黃土分為不同的種類,是由于風力攜帶的能力有所不同。在風力搬運的過程中,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而顆粒較小的物質后沉積,因此,如圖大家看到的,自北向南依次為沙黃土、典型黃土和黏黃土。這也指示了黃土高原的沙土來源來自于北部西北地區。
【教師】同學們,咱們看下一個問題:風成地貌的含義、分類和分布地區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根據問題依次回答含義、分布以及分類。
1含義:在干旱地區,以風力為主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風成地貌。
2分類:風蝕地貌、風積地貌。
3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教師】提問學生在上圖中指出哪些地區容易形成風成地貌并進行點評。并拓展延伸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和特點。
【學生】回答: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風力大
【學生】自主閱讀:風力作用
風力作用(wind force action)指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分布范圍很廣,干旱地區、半濕潤地區乃至濕潤地區均有分布。干旱地區由于具有干燥多風、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為那里的風力作用很強,成為荒漠地貌發育的主要外營力,形成了與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營力塑造的地形全不同的風成景觀(見風蝕地貌、風積地貌)。
【教師】同學們,咱們繼續看下一個問題:風蝕地貌類型及成因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關于風蝕地貌的定義和分類。
1、定義:地面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
2、類型: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教師】做簡單概括并向大家展示幾種常見的風蝕地貌。
【學生】對每種風蝕地貌要能夠認識其名稱和描述其特點并能夠簡單解釋它的成因。
1、風蝕蘑菇:突起的孤立巖石,尤其是裂隙比較發育的不太堅實的巖石,遭受風蝕后呈現出上部寬大、下部狹小的蘑菇狀形態。
2、風蝕柱:垂直裂隙發育的巖石或土體,在長期的風蝕作用下,形成形態各異的石柱或土柱。
3、風蝕壁龕:陡峭的巖壁遭受風蝕后,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呈現出蜂窩狀形態。
4、風蝕殘丘:風蝕殘丘是風蝕谷經長期風蝕,不斷擴展,使風蝕谷之間的地面不斷縮小而成為的島狀高地或孤立小丘。
5、風蝕溝槽:風蝕壟槽在干旱地區,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縮而裂隙發育,風沿著裂隙不斷吹蝕,形成壟槽地形,維吾爾語謂之“雅丹”。其溝槽較寬,城脊呈鰭形,溝深可達十余米,長條狀延伸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風蝕壟槽以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附近最為典型。近來研究表明,暫時性流水沖蝕,也是這種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6、風蝕地貌——雅丹地貌:“雅丹”來自維吾爾語“雅爾當”,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在泛指干旱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在干旱地區,由土狀堆積物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沖刷和風蝕等作用,形成了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國新疆羅布泊地區。有些雅丹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在世界其他干旱地區,也有類似的地貌分布。
【教師】以上每種風蝕地貌都帶著學生認識,并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夠讓學生認識各種風蝕地貌的類型和描述其特征。
在解釋雅丹地貌的時候聯系超鏈接關于“雅丹地貌”的視頻,讓學生通過文字材料和視頻資料加深對“雅丹地貌”的理解。
【教師】教材P50活動1: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處內陸腹地,在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柴達木盆地屬高山高原氣候,大陸性特征明顯,以干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區內大風日數多,尤其是春季大風更為頻繁。在盆地與昆侖山脈的過渡地帶,源自昆侖山脈的河流和洪水將碎屑物挾帶至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大風再將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
【學生】分組討論:1.議一議,柴達木盆地邊緣為何多戈壁?2.根據柴達木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推測盆地中還可能出現的風蝕地貌。
【教師】糾正學生的回答并展示正確答案。
1、①盆地邊緣的雪山,積雪融化后河水帶來的碎屑物在盆地邊緣堆積;②
該區域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風侵蝕地表帶走細顆粒物質,留下粗大礫石覆蓋地面后形成戈壁灘。
2、風蝕洼地、雅丹地貌等。
【教師】同學們,咱們繼續看第三個問題:風積地貌類型及成因
【教師】課件展示:風中挾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風積地貌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沙丘呈現。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態,因平面形態如一彎新月而得名。
【學生】閱讀:新月形沙丘(barchan dune)是流動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態。
【教師】圖片展示各種新月沙丘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對新月沙丘有一個明確、清晰地認識。
【教師】學生活動2:觀察新月沙丘模型
準備自制的新月沙丘模型,讓學生們觀看,這兩個新月沙丘模型的區別在于弧度的大小不同,通過自制的新月沙丘模型讓學生對其有一個立體的認識,更容易理解其代表的地理含義。
【學生】重點理解:新月沙丘知識的兩方面的含義:風向和風速。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緩坡,判斷當地的盛行風向。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體兩側有順風向延伸的兩個翼,兩翼開展的程度取決于當地主導風的強弱,主導風風速愈強,交角角度愈小。
【學生】觀察下圖,判斷風向。
【教師】糾錯和總結,讓學生切實理解新月沙丘所蘊含的地理知識:風向、風速和緩坡陡坡的區別。
【教師】同學們,咱們繼續學習第四個問題:風沙活動的危害以及防治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上關于風沙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風沙在運動過程中,往往破壞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農田、道路等,使當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嚴重時還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通過設置障蔽或植樹種草來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風速,削弱風沙的破壞作用,從而達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刹扇〔莘礁、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護林帶等措施。
【教師】點撥:理解治沙措施的具體含義:
1、草方格沙障:觀看視頻,通過視頻加深理解,草方格主要是固沙作用。
2、石方格:在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固沙的一種措施。
3、高立式沙障:道路兩旁,攔風攔沙的一種工程措施。主要削弱風力,攔截流沙。
【教師】知識延伸:固沙植物的認識。通過觀察幻燈片關于幾種治沙植物的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更形象的認識。
【學生】教材P53活動3:自主討論,小組派代表回答。
【教師】點撥并展示正確答案:
1、說出風沙對青藏鐵路的危害。
侵蝕路基,掩埋鐵道線路;影響列車安全運營。
2、議一議,石方格和高立式沙障各主要起什么作用?
石方格:加大地面粗糙度,削減近地面風力,減少輸沙量;
高立式沙障:有效阻止地表流沙,減少風沙影響的空間范圍;
二、知識小結:
三、課堂練習:
練習題都比較基礎,帶領學生快速認識和解決問題。詳見課件。
四、課后作業:
1、復習本節知識點,整理筆記;
2、利用假期時間,走到野外,通過拍照等方式記錄家鄉有哪些風成地貌。
教學反思: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能夠認識幾種風成地貌和描述相關地貌的主要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更多地讓學生看圖片、模型和相關的視頻資料,對相關地貌形成清晰準確的認識。達到能夠認識地貌的課標要求,最終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達到地理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
本節課的長處在于知識點設計的比較全面,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便于加強學生的區域認知,培養其綜合思維。短處在于內容較多,又不詳細的地方需要在課下對學生進行再講解,以及增加相應的練習量。
《地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 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② 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理解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 理解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方法與過程:
、 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 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的措施
1、教學重點:①河谷的演變過程;②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教學難點:①如何區分河流侵蝕的三種形式;②怎樣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3、解決辦法:①通過讀圖分析和學生上講臺在白板課件上演示、活動參與去化解難點②通過有效利用交互式白板課件,將河谷的演變、作用形式動態地展現;③通過白板動態演示將河流侵蝕、堆積地貌特點及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歸類、區別出來,使學生便于記憶。
學習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對本節教材所出現的一些地理名詞如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都已比較熟悉;教材所選擇的案例如黃河三角洲的發育、活動安排的內容如黃淮海平原的資料,學生也有所了解,學生的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有利于三維目標的落實。但由于學生閱歷較淺,受知識面的局限,對教材中河流三種侵蝕作用方向的理解,對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活動要求的完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看待問題的視角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活動設計活動目標媒體使用及分析(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功能)
環節一
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展示長江流域圖、三峽、荊江河段以及上海(入?冢┤幉煌暮恿鞯孛簿坝^圖情境引入,引發興趣。
圖片展示,文字介紹
批注、修改、顏色強調
動作面板
環節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1.河流侵蝕地貌
。1)三種方式河流侵蝕的的概念、對地貌的影響
。2)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
。3)a/b哪邊是凹岸,哪邊是凸岸,哪邊侵蝕哪邊堆積?要建港口應該在哪里建立?
。4)展示甲乙丙三幅不同時期河谷形態圖,思考三峽、荊江、上海處分別對應哪副圖?
1.展示圖片: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是什么?
2.觀察、對比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結合圖片,思考不同時期河谷形成的過程(深、淺、寬、窄等)
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并在白板上繪圖,從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時期河谷的形態的形成過程
背景填充、動作面板
對象移動、更改大小
聚光燈、遮屏、熒光筆
放大以及對象復制、移動克隆、回放功能
環節二
河流侵蝕地貌與河流堆積地貌2.河流堆積地貌
。1)洪積-沖積平原(山前)
。2)河漫灘平原(中下游)
。3)三角洲(入?谔帲┱故静煌佣螞_積平原圖片:
。1)在山前,河流的落差如何?流速如何,當流出山口時為什么形成沖積扇?
。2)河流中下游,流速如何?河漫灘是怎么形成的?多個河漫灘連成片會怎樣?
。3)河流入?谔,地勢如何,河流流速怎樣?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并在白板上繪圖,從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河段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沖積平原及其形成過程
動作面板、對象移動、對象復制、移動、更改大小、背景填充聚光燈、遮屏、熒光筆、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
環節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河流沖積平原的優勢條件
2.高原、平原、山地聚落分布、原因以及形狀1.提問過渡:四大文明古國為何都選擇依水而居?
2. 展示廈門、攀枝花、烏鎮城市沿河分布圖,思考為什么這三個城市都沿河分布?
3.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提供了那些便利條件?
4.圖4.23 ,活動題
對象復制、移動、更改大小、熒光筆、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圖片展示,文字介紹
批注、修改、顏色強調
動作面板
【《地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杯子的設計》教學設計03-14
比的教學設計08-10
教學設計09-05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7
教學論與教學設計05-20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4
學習制作手機架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8
《感恩》教學設計04-19
《羅盛教》教學設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