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布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搜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群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么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么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么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閑,百姓不愿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盡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臺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為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評一評】
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為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系的,共同圍繞秦統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于一些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漢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互動法、啟發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途徑查找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設計學生準備:提前預習,有條件的可以課外閱讀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在上新課之前,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上一單元我們所學的內容。(和學生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接著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問學生)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學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現存的文獻和文物卻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的762次國家間的戰爭。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列國的紛爭就成為阻礙統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為了統一就必須結束當時諸侯國彼此之間的戰爭,這種戰亂的局面什么時候結束的呢?又是誰結束了這種局面呢?帶著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板書:第9課秦統一中國)授新課
一、秦滅六國
通過課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誰結束戰亂局面實現統一?(學生答:秦國)。戰國七雄并立,為什么是秦國脫穎而出兼并六國實現統一呢?大家結合我給出的材料(課件展示)和課本的內容,思考一下秦滅六國有哪些條件呢?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爭實現國家統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一大業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戰爭,最終在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面對空前廣闊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難,思想混亂,邊患嚴重等等這些問題,秦王嬴政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实圩苑Q“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于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察,相當于紀委書記。但最后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h以下又設鄉、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布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后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于統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把在背后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國時期幣制非;靵y,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為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過渡:當時在咸陽,你坐馬車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為之前各個諸侯國的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是不一樣的,秦國馬車較大,在其他地方行駛不了。為了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并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這都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并且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從此以后,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一成為主流,而分裂、戰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一中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統一;②社會經濟的繁榮;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谕ㄟ^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墼趯W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诖筮\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賹W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谔骄渴,通過采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垠w驗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布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并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搜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制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1.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2.自制多媒體課件。
3.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了解長安城的城市布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鑒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系。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一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欲,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后知識遷移,
鑒于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制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鑒真、玄奘的資料?梢陨暇W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ǘ┙虒W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么?(目的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鑒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偈裁词乔蔡剖?
、谇蔡剖沟教瞥涣魇裁?
、蹖θ毡旧鐣惺裁从绊?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后能夠自己解決。
。2)為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肴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松突破重點。
。3)接著出示《鑒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鑒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鑒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佟拌b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凇拌b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并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鑒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采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游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夸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儆^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谛饰餍杏心男┴暙I?
。4)為了了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筑布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為此,我采用借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了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匍L安城分成幾部分?
、谡w布局有什么特點?
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么異同?這說明了什么?(認識長安城建筑布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筑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才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國民黨統治時期,所面臨的“弱國無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尷尬。新中國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確立獨立自主的形象?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ㄌ崾荆鹤プr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匯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閱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獲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布置作業: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了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系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系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為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為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里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著的就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閱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后各地涌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于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不利于統一的政治活動,因此迫切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組織---同盟會應運而生。)
師: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2、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重點:
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 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并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墒桥烧l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磿小稄堯q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 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系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岳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斗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后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激發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看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后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媒體
幻燈片、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與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已習慣了借助了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汽車來來往往,遙望藍天,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還有今天的世博會,這些都讓我們自然的聯想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師引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生產領域又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人類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知識。
[板書]
第20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力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家中或周圍都有哪些電器,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電燈,可以用來照明;電視,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娛樂;電飯鍋,可以煮飯;電熨斗,可以熨衣服;電腦,可以查資料、玩游戲;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
[教師引導]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的生活和“電”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電是如何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第一段說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那么電是怎樣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三段小字內容。
[學生復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制出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存在許多缺點,到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才進入實際生產領域。
[教師講述]剛才大家說了電的發明的理論基礎,那么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回答]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并可按用戶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潔高效、價格便宜等。
[教師小結]由于電力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優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器的發明與使用
1.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電與我們生活中的密切聯系。那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學生回答]沒有電,我們將不得不熬過一個個漫長而漆黑的夜晚;我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聊天;沒有電,自來水沒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儲存成為難題;城市里,電車不能行駛,學校里,電教設備也不能使用……
[教師小結]總之,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很不方便,所以說,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在生產領域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教師引導:第二次工業革命另一個重要領域的發明,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訊領域。
[出示圖片]早期的電話。
[教師講解]這是最早的一次電話通話演示,圖中的通話者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貝爾展示的電話引起了轟動。電話及電報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而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
[教師過渡]在電器發明領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最為著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愛迪生和他的發明。
2.愛迪生發明耐用電燈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內容,了解愛迪生發明燈泡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在電燈發明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不但亮度差,而且燒起來有黑煙和臭味,要時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還很容易引起火災。自從電出現以后,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并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電燈很難普及使用。
愛迪生立志解決這一難題,在幾年的時間里,他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教師補充]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兩千項發明,正式注冊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項,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電燈以外,還有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堿性蓄電池等。許多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而他本人卻回答說:
[投影顯示]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教師提問]請大家就這句話結合自己對愛迪生的了解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感受。
[學生回答]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1
【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制農具的性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通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制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制農具出現以后,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也使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余,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發布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并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項目,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導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ǘ嗝襟w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為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里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為什么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稅”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么不同?
。ǖ刂麟A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ǘ嗝襟w展示戰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乓髮W生在看書、閱讀資料后思考:商鞅為什么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 “經過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并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后,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為什么?”
⊙最后,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墒乔匦⒐ナ篮,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后,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通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系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鏈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后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于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于封建社會關系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2
一、案例標題: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周年》
學科:初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周年
。ㄒ唬、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ǘ、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后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ㄈ、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后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ㄋ模、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后成就的圖片,引出為改革開放喝彩。
、、培養并鍛煉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了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聯系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谕ㄟ^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了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ㄎ澹、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诜治鰵w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ㄆ撸、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周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 .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說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3
導入新課:
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先后進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時期的中國政府對待科技革命的態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或強或弱的不同命運。
復習舊知:
歷史回眸一:有人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國鐵路公司為慈禧太后修筑鐵路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同時也在小組競爭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導航:
A、火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火車提供動力的是什么?
B、除火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科技人物風云榜上,你會選擇誰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說明理由。
D、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如何?
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發言闡述。師適當點評與總結: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
、倭袕娂泳o對東方的侵略,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谙冗M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洋務運動應運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歷史回眸二:有人又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掙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與汽車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關系。
2、問題導航:
A、汽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汽車提供動力的是什么?
B、除汽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的電氣時代中,你又會選擇誰作為引領時代的風云人物?簡要說明理由。
D、聯系自己的生活,說一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
借助我們當今生活中來自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讓學生感受科技就在身邊。
E、聯系中國史,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要點歸結:
、倭袕娤破鸸戏种袊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谥袊嗣裣破鹁韧鰣D存運動。
3、展示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4、總結兩次工業革命學習要點,為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鋪墊。
學習新課:
活在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
1、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回顧,運用“范例導學”,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生結合教材自學。之后進行自學效果的反饋,讓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并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生物工程)進行較為詳細的點撥,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國XCOR航天公司xxxx年開始用太空飛船搭載乘客進行太空旅行的相關新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進而總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鍵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過渡:有人還說,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開始奮起!
思維提升:面對第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提示:從政策、戰略、計劃等方面組織答案)再次聯系中國史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認識。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并實施“863計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鼓勵知識創新和科技發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來:“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師說明:三次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輝。但在輝煌的背后,人類不止一次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組圖《大氣污染》《資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實闡述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小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學會辯證全面地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網絡犯罪等負面影響。
2、我國應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我們還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青少年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立志報國,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努力!
直擊中考:
1、總結命題規律,幫助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如何考,以及怎樣備考等。
2、出示近年相關中考題目,讓學生直面中考,實戰演練,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師點評學生的作答情況。
課堂小結: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實,讓人們享受祖先無法企及的舒適、快捷、溝通無限的現代生活。而科技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只有全人類共同面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課后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眾多成果中,你認為哪一項對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最大?請談談它的利與弊。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4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傊,“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并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鞍l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于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扎根,任務還很艱巨。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系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
、偎宄慕⒑徒y一;
、谏鐣洕姆睒s;
、鄞筮\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偻ㄟ^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谕ㄟ^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墼趯W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诖筮\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賹W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谔骄渴,通過采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垠w驗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布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并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搜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制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自制多媒體課件。
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06-03
關于初中歷史教學設計02-15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4篇)02-18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4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15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5篇12-13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通用1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