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1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烈士的日子。
我站在烈士們的墓前,心中充滿崇敬和感慨。我用鮮花和真誠的祭奠,向著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致以敬意,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默默地說:“愿逝者安息,你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長河中,你們的功績將永載史冊,我們會銘記你們的壯志豪情!边@時,我的耳邊響起那動人心弦的旋律:“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讓我們用熱血鑄就新的長城……”
面對你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在民族危亡之際,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去喚醒中國人民那憤怒的火焰;是你們用灼熱的鮮血,來呼喚起中華民族的反抗;是你們用那不屈的精神,筑起了一道新的“萬里長城”。你們倒下了,但千千萬萬個不愿做奴隸的人又站了起來。面對鬼子們的'嚴刑拷打,你們毫不變色;面對著劊子手們高官厚祿的誘惑,你們毫不動心;直到與日本侵略者斗爭到最后一刻,流盡最后一滴鮮血!
你們為了人民的解放,像法國巴黎公社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一樣,為了共產主義信仰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你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英勇就義,成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楷模。你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卷上,你們的精神將永存于江山萬世間!我們欽佩你們的無私和英雄氣概,正是由于你們這些無數英雄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美麗的山川河流永遠留存著先烈們英勇無畏的豪情壯志,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代表著已逝英靈的守護和慰藉!睕]有先烈的奮斗,就沒有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沒有先烈的犧牲和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們的光輝業績將永垂史冊,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有責任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為她的繁榮富強而努力拼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發展而持續努力,共同創造美好明天!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2
——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優良傳統
草海隨著輕雨沙沙作響,新風摻雜幾分寒意,四月時分,不是踏青賞春,而是掃墓、祭祀;不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清心神情,而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思萬緒。
遙想當年,虎門銷煙的盛況,辛亥革命的場景,飛奪瀘定橋的大快人心,如今細細想來,當真是心潮澎湃。今天的新社會,如今的新中國,不正是靠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與敵人殊死拼搏換來的'嗎?面對如此的英雄,正值青春的生命就為了抗戰而犧牲了,心中涌上一股萬分崇敬的熱意,愛國情懷也油然而生。
以往看過了多少的戰爭片,都不及腦海中呈現的一幅幅畫面清晰、鮮明;戰士們扛著槍,英勇向前,奮力殺敵,毫不退縮;子彈沒了,他們舉著大砍刀,一道光映在臉上,一個個侵略者被嚇得手足無措,狼狽而逃;眼看敵人就要跟上來了,他拿起了槍,并催促其他同志離開,一個人孤身作戰,畢竟,寡不敵眾,在身中數發子彈后,他的手顫抖著,艱難地拿起了一枚手榴彈,他早就料到會有這么一天,他笑了,在鬼子到來之際,拔掉了導線……思此而止,紅了眼眶,靜靜注視著眼前的墓碑,碑身上寫的還是那幾個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蔽翌澏吨畛隽吮砩系拇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那束花里的白菊和翠竹葉,象征他們清高、純潔正直的心,就讓一支天堂鳥帶去我們對他們深深地思念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的。但對于先烈們,不是奢求人民去記住他們,而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定、自由、幸福;也許現在,許多人都忙于學習和工作,忘卻了如今和諧安定的源泉,從前泥濘的道路現在變得寬敞、平坦,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吃得好穿得暖,時間和歷史都共同見證了中國發展的腳步,現如今就更該感謝這些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革命先輩們,向他們學習,繼承、發揚中國文化,為祖國的繁榮強盛做出貢獻。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3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可在我的記憶里沒有哪一年清明節是沒有下雨的。這應該不是詩中的好天氣吧”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忘本、知恩圖報的美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先人,我當然也不例外。我每年清明節都會趕回老家掃墓,祭拜先人。國家也挺”厚道“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以致大家都有時間回老家祭祖。我相信大家都能親身感受到回老家祭祖隊伍的龐大。真如”千軍萬馬“攜老扶幼,舉家從四方趕來,只為到先人墳前一訴衷腸。慰陰陽相思之苦。
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我們一躍而過。中國的發展速度驚顫世界,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奔小康之勢銳不可擋。對!人們的生活寬裕了,大家富起來了?蛇@得歸功于誰呢?國家嗎?社會嗎?NO!這都得歸功于我們的先人,是他們在天有靈,保佑著我們。才有我們的順風順水,平步向前。所以,我們得報恩。當然,我們還有一點點私心,我們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更大的權利,需要更高的地位。因此,我們需要先人們繼續保佑自己。我們不遺余力,從百忙之中趕回老家到祖墳前拜一拜。
當然,中華民族的孝心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在先人生前沒能好好盡孝,如今日子好過了,可他們已長眠地下。這是我們的痛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彌補心中的遺憾,那就是讓他們在那邊過上好日子。于是我們給他們燒花不完的紙錢,讓他們在那邊衣食無憂,過上好日子,以盡”孝“道。
清明節延續至今,自有它的必然性。人們回老家祭祖也是常人之事無可厚非的,可其居心何在,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希望人們做到真正的不忘本,不要讓清明節失去真正的意義所在。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4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祭掃時節,除了祭祀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營銷旺季以外,不少在外工作的人們正籌劃踏上返鄉祭祀掃墓之路。
清明祭掃,為的是追憶先人,不忘根本。但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地區在清明祭掃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有的借祭祀之名,行攀比之實,祭品越燒越多、鞭炮越放越響、排場越來越大;有的借掃墓之機,禮尚往來,聯絡感情、拉攏關系;還有的亂丟亂扔、亂燒亂放,掃了一個墓,污染了半座山。這些都偏離了文明祭祀的軌道,不僅起不到緬懷先烈、祭奠先祖、告慰先人的哀思之情,還敗壞了社會風氣。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清明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該讓清明節文化回歸傳統。
讓清明節文化回歸傳統,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正確的祭祀觀,主動踐行文明祭祀、生態祭祀、綠色祭祀、厚養薄葬的祭祀觀,以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將祭拜逝者的傳統習俗以更加環保、健康、安全、文明的方式表達,徹底轉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搞其他名堂的“不良風氣”,文明祭祀才對先人最好的告慰,讓清明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成為后人對前人的情感寄托、家族血緣的價值認同和緬懷英烈的愛國情懷。
其次,讓清明節文化回歸傳統,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比如以清明節為契機,舉辦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通過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懸掛宣傳標語、微信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文明祭祀新風尚,引導和鼓勵群眾選擇文明、綠色殯葬方式,大力推廣植樹祭掃、網絡祭掃、鮮花祭掃等文明祭奠形式,號召黨員干部帶頭,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和樹立群眾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讓清明節文化回歸傳統,必須注重孝道傳承。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也是加強家風建設的時刻,是孝道傳承的`時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孝道,應該成為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清明節,多數人會帶著孩子進行祭祖,祭祖的過程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無聲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懂得百善孝為先。
總之,讓清明節文化回歸傳統,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華美德的踐行者,爭做告別陋習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帶頭人,讓我們用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環保、更加清雅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過一個文明、綠色、平安、開明的清明節。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庇忠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的下起了雨。雨后的空氣變得清新,變得有些凄涼,更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特有的韻味。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會祭拜祖先并掃墓,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敬意。清明節的掃墓習俗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此外,在清明節還有許多其他的活動,如踏青、插柳、放風箏等,這些都是寓意著春天的到來和新生命的誕生。
前幾天,爸爸去給爺爺奶奶掃墓?吹侥沟氐木跋,真是令人感到驚嘆!隨處可見一堆堆燒過的紙的廢墟,空中飄著燒過的灰,味道還很嗆鼻子。我覺得這種燒紙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污染了環境。我們應該停止這種行為,大家可以給死去的人送上一束鮮花,表示我們真誠的哀思。這才是最文明、最正確的行為。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望著人民英雄紀念碑,腦海中浮現一幕幕烈士們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場景。黃繼光爬著沖向火力點,身上的血都流盡了,他是靠什么力量堅定的站起來,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狼牙山五壯士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跳下了懸崖。還有我們身邊最近的劉英俊,他勇攔驚馬的故事令同學們為之動容。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事跡,令人留念;令人悲嘆;令人振奮。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不忘自己已故的家人,不忘那些為了今天而奮斗的英雄們。也讓我們延續他們勇敢、愛國的精神。讓中國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永不停歇,永垂不朽。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6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八節”(包括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日期通常在公歷四月五日左右,但是清明節的節期非常長,可以分為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即整整二十天都屬于清明節慶祝范疇。清明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將相們的墓祭儀式,后來這個節日逐漸被民間所接受,成為了一種固定的風俗習慣,人們在這一天會祭祖掃墓,表示對先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時期。這個節日通常在陽歷每年的4月5日前后舉行,也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隨著清明節的到來,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大地也呈現出春和景明的景象。此時萬物“吐故納新”,包括自然界中的植被和人體都在換取冬季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變。同時,也預示著雨水增多的季節即將到來。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在古代,有一個節日叫做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禁止生火,只能吃冷或者事先煮好的食物。據傳說,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期。當時,晉國的'大公子重耳遭人暗算,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帶著他逃亡。在路上,他們饑寒交迫,介子推為了保護重耳,不惜割下自己的肉來喂養他。最終,重耳安全回到了國家,并成為了國君,勤政愛民。寒食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的奉獻精神和大公子的堅強毅力。
十多年后,重耳回國后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開始犒賞那些曾在他流亡期間協助他的人。然而,他卻忘記了介之推,直到有人提醒他,他才意識到這個遺漏。于是,他派人前往深山尋找介之推,希望能夠頒發他應得的獎賞。但是,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已經隱居山中,并沒有被找到。晉文公和他的臣子們決定放火燒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迫使介之推現身。他們認為,介之推是一位孝子,一定會救出他的母親。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但介之推并未露面。當火滅后,晉文公和他的臣子們在柳樹下發現了介之推和他的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他覺得自己的行為太過沖動,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為了紀念介之推的忠誠和孝心,晉文公決定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并規定人民在這一天禁止使用火源。這樣,人們就能夠銘記介之推的精神,意識到孝道的重要性。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7
清明,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期之一,約在公歷的四月五日前后,具體的說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草木蔥綠、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銀裝素裹、凄涼的景象。農業生產也多忙于春耕、春播了。江南諺語:“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為了不違農時,清明節前后也搶著播種小麥了,并有“清明忙種麥”的諺語。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多彩而極其有趣的,除了禁煙火、吃冷食、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
清明節在山東省膠東地區人們普遍叫“過寒食”。寒食節在魯膠東地區人們的心目中僅次于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都要慶賀三天。孩子們都要脫去穿了一冬的舊棉衣,換上新做的單衣。民間有傳說:“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后變兔子”。民間還有傳說:“老牛老馬也要過個寒食節”。這三天也要給牛、馬一些好草、好飼料,并休耕三天。
記得兒時,每逢寒食節學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師帶領學生到效外踏青、郊游。山東呂劇中有一段唱詞:“清明佳節三月三,老師踏青去游玩……”充分說明清明節老師與學生們的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一項很有意義的健身活動。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種活動。每到清明節,家長都要帶上供品、香、紙、扛著鐵鍬、舉著掃帚,領著孩子們去自家的祖墳祭掃墳墓,將供品擺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供品回家。
記得兒時寒食節玩得最有興趣的當數放風箏,蕩秋千了。蕩秋千不但能夠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夠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人們特別是兒童最喜愛蕩秋千。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牽著高高飛翔的風箏的牽線,仰望著風箏悠哉,悠哉飛翔的形態,踏著綠毯似的小草,吸著春天郊外的新鮮空氣,仿佛進入了仙境,別說有多開心了。
清明不但是祭祖的祭日,同時又是兒童們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玩耍的好時光。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相關文章:
清明節議論文01-04
高中關于文化的議論文07-01
科技議論文高中范文03-31
鄉土文化高中議論文03-09
高中關于科技議論文07-06
清明節的高中作文11-04
高中清明節作文11-15
清明節的高中作文12-06
清明節高中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