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5-04-22 09:13:10 歷史 我要投稿

    有關歷史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歷史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歷史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說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里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后,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勇于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說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并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說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于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局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了解。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采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復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說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么?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復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后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說明了什么?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說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涂山會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著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并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范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了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閱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后,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于此同時,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著,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么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書本閱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著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著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著,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閱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著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于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了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說教具:

      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說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說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么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并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后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征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布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閱讀與思考

    歷史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學情、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里第2課內容,本課在俄國十月革命后發生的,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列寧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渡,符合蘇俄的國情,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范。斯大林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最終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介紹了1921年對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意義;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介紹了斯大林實施一、二五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時間、標志和利弊。

      2、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其作用,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采取的重大舉措,探討斯大林模式對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導學案對學生引入有關歷史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培養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觀點和知識結構,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谕ㄟ^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弁ㄟ^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的了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二.說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回顧上節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入新經濟政策,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中.

      3.運用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先掌握基礎知識點,然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設疑、討論、探究,教師參與答疑,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說學情

      學習本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復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以列寧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響。為了讓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我把上一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對比,從而讓學生知道這種做法是符合蘇俄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范。對于“斯大林模式”的正確評價,學生不怎么了解,我創設情境,逐層導入,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每個問題都由情境導入,學案概括,提出問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五部分組成,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導入新課后進入教學設計部分

      1.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講述新經濟政策時,我通過導學案提出問題(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學生分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學生的興趣極大的激發出來,突破教學重點,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對于蘇聯的成立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蘇聯個加盟共和國示意圖上填出15個國家,讓他們認識地理位置,從而理解為什么要成立蘇聯,是為了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進一步認識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于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首先設計了問題一:蘇聯怎樣從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讓學生回答,引出歷史背景,斯大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轉而進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措施,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為了強調工業發展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我設計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英國的工業化的表格,分別從時間,開始時的重點部門、社會制度、經濟體制、資金等問題進行了對比,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了強調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準備了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的話這段材料,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強迫讓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所產生的弊端。再對比我國實施的一五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是本課的難點。出示鄧小平對兩位領導人進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問題“列寧的思路”好在哪里? “后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為什么?,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好處(符合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實際相結合,至今任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教師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志、背景?讓學生認識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體會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弊端。通過讀“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問題:“斯大林模式”給我們什么教訓?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突破這一難點。

      3、反饋總結:

      教師小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由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讓學生體會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復雜性。

      學生說心得體會:看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必須切實維護民眾的利益等等。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課堂測試,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歷史說課稿 篇4

      情境導入

      要求學生觀察其中再現了哪些歷史人物?

      指出《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小說不等同于歷史。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怎樣的?回答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激趣,導入本課學習。

      新課導學[官渡之戰]

      1.看圖說史:①東漢末年人們生活環境

     、谌藗冏畲蟮脑竿

     、郾狈接袑嵙Φ母顡䴔?并預測誰最有可能統一北方

      2.明確學生任務:找到雙方的優勢劣勢,分析出誰能取勝?

      3.歸納出官渡之戰的特點和作用并過渡

      描述回答

      思考認識

      讀圖回答

      認識袁、曹勢力,引出二雄相爭在官渡。

      學生表演《官渡相持階段的袁紹和曹操》

      暢所欲言,完成任務

      學生來敘述戰爭經過

      出示詩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問題

      出示任務

      演示官渡之戰概況

      與語文聯系,感性認識東漢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一的向往。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走進歷史,通過情境再現,置疑導學,培養學生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增強教材的直觀性,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赤壁之戰]

      1. 讀圖說史:①“志”

     、谥笇Э磮D,曹操南下的兩個對手

      2.要求簡介赤壁之戰經過

      3.點撥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并實現過渡。

      讀詩并回答

      讀圖,理解“孫劉聯合”戰略

      學生踴躍回答,合作擴大知識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這個結果給三方帶來的變化

      曹操詩句《赤壁之戰前的'形勢圖》

      播放電視劇片段

      出示分組討論題

      加強與語文的聯系

      加強與地理的聯系

      赤壁之戰,學生有較多的認知,還課堂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以問題為中心,學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結果辨影響,提升分析能力

      [三國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勢圖講解三國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學生設計一張三國鼎立示意圖

      3. 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學經濟

      總結并設置懸念。

      看圖

      學生動手繪制

      興趣十足地找家鄉,并閱讀三國經濟發展情況。

      探討原因說說啟示

      三國鼎立形成圖

      展示成果

      出示問題“找一找”“感悟論壇”

      直觀形象便于記憶。

      整理歸納表現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理解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啟發思維,古為今用

      激發學生主動求知

      線索梳理教師引領學生掌握看,記憶,學方法出示線索圖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

      活動探究組織學生探究聽

      辨

      思

      談聽一聽

      辯一辯

      想一想

      談一談文史聯系,陶冶情操

      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走出歷史,人格培養

      多思考,多學習,善表達

      知識拓展留課下作業記出示要求培養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圖文示意的板書設計,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歷史教學,并加強學科間聯系、加強與現實聯系,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后我還應該繼續研究新課標,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探索網絡型課堂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求!

    歷史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第一目——《光榮革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豆鈽s革命》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開創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本課,能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奠定學習美、法、德等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高中一年級。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階段所學的這段歷史,在理論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還有待欠缺,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因此,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探究等形式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信息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光榮革命”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通過閱讀等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光榮革命”的實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斗爭,培養學生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光榮革命”爆發的基本事實;

      教學難點:“光榮革命”的實質。

      說教法學法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說教學過程

      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環節,我會在PPT上展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以及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圖片,并進行啟發式提問:“誰是國家元首,誰是最高決策者?英國現今所沿用的是什么制度?它是從何發展而來的?它是如何確立的?”,由此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環節,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學習英國“議會的形成”,我會指示學生閱讀課本36頁的小字部分,引導學生分析、梳理英國議會的形成、發展及演變歷程,并提問學生回答。最后,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議會是在王權的衰落中產生的,始終限制著王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縱向看待、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光榮革命”這一階段的歷史。首先,我會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要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導火索及主要過程。在學生回答后,我會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我會接著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2:“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么?”。同時,我會分學生前后桌四人為一個小組,在5分鐘的時間內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講臺進行適當的巡視與點撥。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最后根據發言情況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及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前后發展脈絡的思考能力。

      課堂的小結作業,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過小結作業,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知識。所以,我的小結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議會的形成”與“光榮革命”兩個知識點進行回憶與鞏固。我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對下節課所要講的內容“議會權力的確立”以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進行預習。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再現了課程思路和教學核心。

    歷史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上冊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以“科學和思想的力量”為主題,以“思想啟蒙的火種”和“科學的革命”兩目為線索,獨自成篇地介紹了世界近代歷史上科學技術和思想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啟蒙的火種”一目中敘述了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和歷史作用;而在“科學的革命”一目中敘述了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出生于德國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主要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主張及其影響;英國科學家牛頓和達爾文取得的突出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偉大貢獻。

      (二)、能力目標

      本課教學要使學生在兩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過了解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在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以培養學生樹立并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去建設、改造社會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學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觀察、動手和勤奮等進行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學家取得成就的過程,使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于捍衛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學生思維特征和本課教材的敘述,重點、難點分別是科學的革命和思想啟蒙的火種。

      五、教學方法

      1、歸納法。通過設計“知識回放”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知識體系的歸納,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方法。

      2、設問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

      3、情景再現法。如播放視頻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樹立敢于捍衛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視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訂!边@些內容出自哪個國家的哪個文件?

      學生:法國《人權宣言》

      教師: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美國也發表過哪些類似的文件?

      學生:英國有《權利法案》,美國有《獨立宣言》。

      教師過渡:歐美資本主義能夠產生和發展,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F在我們就來學習本節的第一目內容——思想啟蒙的火種。

      【講授新課】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1、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

      請同學們閱讀材料:14世紀,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次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文藝復興。15世紀后半期擴大到歐洲其他國家。18世紀,法國舊制度的弊端日益顯露,社會矛盾激化,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

      教師提問:由上所述,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一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展; 二是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

      2、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

      在講述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考眼力”的環節,由此引出本節課所要講述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在講述伏爾泰及其思想主張時,我向學生展示選自《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的兩段文字以引出這位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

      隨后我通過問題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以達到讓學生掌握三位啟蒙思想家思想主張的教學目標。

      3、啟蒙運動民(思想)的影響

      在講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18世紀,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點燃了思想啟蒙的火種,他們的思想主張對社會產生了什么作用呢?在學生討論發言之后,我向同學們展示伏爾泰、盧梭的思想主張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出啟蒙思想的.作用。

      在學生理解、掌握啟蒙思想的作用后,我順勢利用教材中的動腦筋題目“請聯系中國實際,說說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有什么作用”進行難點突破。在這一問題上,我先讓學生討論,隨后進行點評和歸納總結。

      A.戊戌變法→ 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 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學習“思想啟蒙的火種”這一目之后,為鞏固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注意前后知識間的聯系,我特設計了“知識延伸”這一環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二、科學的革命

      1、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我設計了兩個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總結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對科學家牛頓的勤奮精神和高尚品質的學習,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近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現

      這一目是教材的重點,通過學生探究,課件展示,以師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為了讓教學更直觀、形象、生動,在這一目我選取了兩個視頻文件。通過播放關于愛因斯坦的視頻材料,強化學生對其提出相對論這一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以此教育學生樹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意識。通過播放視頻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貢獻,讓學生明白偉人們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興趣、勤奮、創新和堅持不懈的實踐探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斗志和培養他們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3、近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過指導學生看教材,幫助學生歸納四位科學家的主要貢獻,得出結論:科技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學習完這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今天認識了好幾位思想家和科學家,你對誰的印象最深?為什么?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通過這個討論,讓同學們各抒已見,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鞏固基礎知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后我設計了知識回放和課堂效益檢測兩個環節,以強化本課的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7

      一、 概說: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說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采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著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為什么?這一設計是由于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系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于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于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采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ㄒ唬、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ǘ、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ㄈ、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于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并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著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說課稿 篇8

      一、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格局》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后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說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么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ㄒ唬┙洕蚧暮x(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ǘ┙洕蚧厔莩霈F的原因

     。ㄍㄟ^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ㄈ┙洕蚧厔莸谋憩F(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ㄋ模┙洕蚧挠绊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ㄋ固亓_

      3、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四、鞏固練習

    歷史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系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打開,中國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著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于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ㄒ唬、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 了解民國初年剪發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并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展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ǘ┻^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匯報會,向全班同學匯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匯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ㄈ┣楦袘B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發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了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了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ɑ谛抡n程改革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ㄒ唬⿲дn: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ǘ⿴е鴨栴},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ㄈ┏晒故窘涣。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并總結深化。

     。ㄋ模、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為什么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中考鏈接。

      強化訓練中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松后緊。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精華】歷史說課稿3篇04-13

    【必備】歷史說課稿(精選10篇)04-09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2-10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