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習俗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順應農時,觀察天象,知曉一年中物候變化的一個獨特的知識體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春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立春習俗
拜太歲
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鞍萏珰q”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中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迸R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習俗
立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開始。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形成了一套豐富多彩的習俗。這些習俗,不僅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
在立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慶;顒,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咬春”和“打春”。咬春是指吃春餅、春卷等食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來。打春則是用鞭打泥塑的“春!,象征著催促春天早日到來,祈求新的一年五谷豐登。
此外,人們還會在立春這一天進行一些特殊的活動,如貼春聯、放風箏、踏青等。貼春聯是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放風箏則是借春天的大好時光,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覺。踏青則是走出家門,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氣息,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這些立春習俗,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十分豐富。它們是中國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這個春天開始的日子里,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些美好的習俗,迎接新的一年。
【立春習俗】相關文章:
立春的習俗07-02
各地立春的習俗07-02
立春的飲食習俗03-30
河南立春習俗07-02
立春習俗禁忌02-09
立春習俗作文07-04
北方立春習俗02-10
上海立春的習俗03-30
陜西立春習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