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5-06-26 09:10:56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并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谕ㄟ^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弁ㄟ^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芡ㄟ^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谕ㄟ^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系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系。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于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后,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2)當其它人重復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后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么?(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么?(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么?(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1)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同時需要光(2)產生淀粉的部位是葉綠體!残〗Y〕:(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復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么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布置作業略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是教材主題四“生態系統”的開篇節,本節內容的學習將為后面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類型”、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生物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學習,讓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懂得保護自然、珍愛生命。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主要分三個模塊:你知道嗎、學習與探究、拓展與視野,本課的教材內容是在講述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對環境普遍存在的適應性之后,又利用各類圖片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式,著重講述了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適應現象,以突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主題。在本節的最后,也指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如果生物不能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原來的適應就將變為不適應。

      二、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二期課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2、知道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3、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特征和行為,初步學會描述觀察結果的方法。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講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認識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是保護瀕危生物的重要舉措之一。

      2、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教學難點

     。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比較。

      (2)認識生物適應環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四、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在初一科學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非生物環境的因子:如水、陽光、土壤等,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又經過半年多生命科學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觀察,實驗,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備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習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不滿足于教師在講臺上的單獨說教,希望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具、直觀演示及直觀的語言,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愿望,讓他們自己探究,使他們能獲得施展才能及品嘗成功的機會。

      五、教法指導和教學器材:

      1、教法指導

      根據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器材

      金魚、蓮藕、小組活動評價表,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學整體設計思路和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選主題,查找資料,經小組集體討論、整理好資料后制成PPT,在課內進行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等。這樣,學生既與合作伙伴同心協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節課自始至終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參與,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課前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中的資源,自主進行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全班同學掌握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方法;能主動與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讓學生猜猜老師帶來的“神秘禮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整合

      1、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

      啟動學生思維,暢所欲言。

      2、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

      學生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前用簡短、優美的語言介紹、展示課前收集、整理的各類生態系統的文字、圖片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標本——蓮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適應性特點

     、俦Wo色、②擬態、③警戒色

      教師大屏幕展示各類生物適應環境生活的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總結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教師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鳥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

      (三)教師總結 使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初步建立對立統一的觀點。

      八、評價:

      1、填寫評價表,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價為主,培養學會欣賞他人和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2、完成練習冊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題:如今,由于環境條件的人為破壞,導致瀕危動物出現,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日趨惡化。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注重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情感。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課,是青島版版四年級《科學》土壤與植物,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在學生對巖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然中的土地進行了解。本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2、學生情況分析

      本校學生生活在農村,經常到不同的環境中玩,自然也就經常接觸土壤,可以說他們對于土壤是熟悉的。但是,作為四年級的小學生,在玩耍的同時可能從來沒有細心的觀察過土壤;蛘,他們對所見到的土壤已經習以為常了,沒有深入的思考過。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對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激起他們對土壤的研究興趣。

      四年級學生雖然接觸科學學科已經一年多,已經學會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但是還沒有熟練地掌握,還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特別是我們學校,由于科學試驗儀器缺少,學生很少有親自操作實驗的機會,獨立實驗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幫助。

      三、說教法

      1、知識與能力:能夠通過看、聞、攥、捻等多種手段對土壤進行研究。通過觀察、實驗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氣和生物殘體等成分構成的。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據含砂的多少分為黏質土、砂質土和壤土等幾種。

      2、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質的分離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概括。

      3、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形成對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對土壤產生親近感。愿意與同學合作進行實驗。初步感受到我國土壤資源的豐富。

      教學重點: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質的分離實驗,從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氣和生物殘體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能夠在實驗中發現一些實驗現象,如冒氣泡、水面有腐爛的.葉片或小蟲子的尸體、不同的土壤里砂的含量不同等,并能夠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四、教學準備

      1、課前準備:帶領學生到不同環境里采集不同種類的土壤樣本。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環境。

      2、技術準備: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組實驗的儀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鏡等。

      五、說過程

      1、教學引入時,問學生:上課前我們在田野里挖了一些土,觀察一下,它們和砂、黏土一樣嗎?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初步感知土壤與砂、黏土的區別,了解土壤的組成。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教師給出結論:像這樣的土,我們叫它土壤。

      2、初步了解了土壤之后,讓學生說一說在采集土壤時有什么發現?學生可能會說土壤上能夠長草、樹和莊稼;土壤里有蚯蚓;土壤濕乎乎的等等,教師要給予肯定。這樣,使學生對土壤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認識。

      3、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看、聞、攥、捻、用放大鏡觀察等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學生可能會發現土壤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土壤里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里有細面面的土;土壤里有死的小蟲子等等。在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一個初步的判斷之后,引出土壤成分分離實驗。

      4、過渡:我們通過研究,已經初步確定了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到底大家的判斷對不對呢?你有什么辦法把土壤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嗎?學生可能想到用篩子篩、把土壤鋪開后一點一點挑等。

      5、在學生不能說出正確的方法時,教師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導:你能用這些實驗器具和實驗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讓土壤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嗎?學生可能會想到用水分離土壤中的各種成分,并分組設計實驗。如果學生還不能想到怎么實驗,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土、砂子、草葉等如果放到水里,可能出現什么情況?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分離實驗。

      6、在學生設計實驗之后,就要分組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匯報交流,總結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7、在學生成功地進行了土壤分離實驗,并分析了土壤的成分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成分不同的土壤,使學生知道不同的土壤含沙量是不一樣的。通過講解使學生知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質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8、最后,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實驗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引導他們進一步研究自己見到的土壤,使他們鞏固學到的方法,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六、教學評價

      1、知識評價:采用檢測題的形式

     。1)填空:土壤是由( )、( )、( )、( )和( )構成的。

     。2)說一說,土壤可以分為哪幾類?是怎樣分的?

      2、能力評價:

      主要采用課上觀察的形式,看學生是否能否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多種方法研究土壤的組成;能否設計、實施土壤成分分離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綜合。

      3、情感評價:采用課上觀察的形式

      主要看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得對土壤進行探究,是否能夠與小組成員合作。

      七、教學特色

      同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始終注重學生的參與、實踐,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如:課前讓學生親自去采集土壤樣本,使學生對土壤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課堂上讓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并利用自己學會的實驗方法初步進行探究;設計并實施土壤成分分離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進行分析等。所有的活動都是學生在動、在思考、在探究,從而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忌飳Νh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ㄒ唬、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ǘ、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 1

      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ǘ┬轮獙W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ㄈ、作業練習:

     。ㄒ娊滩模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高中生物第二冊第八章第一節中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分析這節課的教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遺傳和變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與緒論中生命的第六個基本特征————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又能影響環境相對應,是對其的具體闡述,是對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和生物進化學說以及遺傳和變異的總結和提高。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適應的普遍性,教學難點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適應相對性的原因。

      本節的教學目標,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個方面是知識目標:本節要求學生知道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相對性以及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理解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

      第二個方面是能力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另外本節的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這屬于概念教學,培養學生提煉概念中重要詞語,相似概念間對比分析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也顯得很重要。

      第三個方面是情感目標:要求通過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使學生真實感受到生物與環境間的和諧美、協調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下面我們來分析教學的對象————學生的認識水平,對學生的分析也從三個方面進行。在知識方面,學生已學習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遺傳和變異、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已具備本節課所需的預備知識。在能力方面:經過一年多的高中生物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比較對比的能力,通過計算輔助教學,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能力目標不難達到。在情感方面: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配以典型的圖片定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美、和諧美,情感目標能夠實現。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主要采用觀察、討論與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大量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適應環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不僅能適應一定環境還能影響環境。

      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通過復習舊知識來引入新課,在這里我設置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與前面所學的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選擇學說、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相對應。這樣可以使學生將本節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起來,構建知識網絡。

      隨后,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講解適應的普遍性時,先向學生展示四組畫面,引導學生探尋這些生物的適應特征,再運用自然選擇學說從理論上分析,從而推導出適應的普遍性。

      因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是適應的普遍性的成功典范,所以接下來就進行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典型圖片,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從表面現象入手抓到其本質內容,從而引出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定義。在學習概念時要抓住概念的核心內容。例如:保護色強調的體色與環境色彩一致;警戒色強調的是惡臭毒刺、色澤鮮艷;擬態強調的是形狀、斑紋與生物非生物相似。這樣做是為后面比較這三個概念做準備。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三個概念區別感到困難,所以概念教學完成后,我們就趁熱打鐵,將這三個概念拿到一起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對概念掌握的更牢了,而且它們之間的區別也就顯現出來了。這部分內容按教材的順序是保護色→警戒色→擬態,考慮到保護色擬態的區別不明顯,所以把擬態放到保護色后面講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區分它們。

      概念比較之后,我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學以致用。問題是這樣設置的:請舉例說明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學生很容易想到軍人的迷彩服、交通的紅白或黃黑相間的條紋。另外請同學思考:小王經常找鑰匙,事情雖小卻很麻煩該怎么辦呢?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能夠找到這樣的辦法:在鑰匙上掛上一個小的漂亮的顏色鮮艷的飾品。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從知識應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有意識應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的習慣。

      當學生對適應的普遍性印象非常深刻后,突然話鋒一轉:生物對環境是不是絕對地適應。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蝗蟲因為具有保護色而全都幸免被鳥捕食,那么鳥兒就失去了一條重要的食物來源,鳥兒面臨餓死的危險,蝗蟲就會泛濫成災。讓學生認識到: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鳥類也形成了敏銳的視力,能夠從綠草從中將綠色的蝗蟲分別出來,只是捕捉蝗蟲要比其他昆蟲要困難得多,保護色只是增加了它的生存機率。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適應的普遍性。

      然后展示雷鳥的圖片,利用這個圖片引導學生探求適應的相對性的原因所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圖片包括三個小圖片,其中兩個圖片是保護色的典型實例,中間的圖片與左右兩邊的圖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這個圖片中,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雷鳥羽毛的顏色變化,另一個是苔原顏色變化,學生很容易答出羽毛顏色變化屬于生物的性狀,由遺傳物質控制,遺傳物質具有穩定性;苔原顏色變化取決于老天爺是否下雪,即環境條件變化,環境具有易變性。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環境的易變性之間的矛盾就決定了適應的相對性。

      適應相對性學習結束后,進入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對于環境保護的內容其他學科都有所涉及,媒體也有所報道,學生具有這方面的知識,但日常生活有意識去做的少,所以我認為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能拘泥于課本,應該讓學生自己反思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對環境有害的事,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可多次使用,丟棄時打結以免滿天飛舞、少用紙巾用手帕。這與近年高考的動向————來源于課本,但不拘泥于課本的精神相一致。

      最后,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再回顧一遍。在課堂小結時我準備了3個小題來幫助學生小結,學生回答完后再用課件將本節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的回答與課件相比較,找到不足。

      另外,我們還安排了一個欣賞與練習,其中有四幅欣賞圖片和四道練習題。精美圖片中穿插練習,讓學生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鞏固所學知識,消除學生緊張焦慮感,愉快地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后,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系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墩n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于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并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于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了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膚在人體分布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于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復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后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匯報交流,并嘗試著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發,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后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布置作業:為什么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沤滩膬热、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

      1、微生物的特點;

      2、微生物的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準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后授課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特別對于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平虒W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么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墙虒W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于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并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于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教學準備

      制作相關多媒體課件;提前準備分發實驗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動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本節課我采用的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多媒體直觀教學(特別是圖片),通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

      自主學習:課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活

      動,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1.臨境入興,激發動機(預計耗時5分鐘)

      以情境圖片、文章開篇,聯系生活實際,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較常見、常接觸的微生物現象。簡要介紹、討論這些微生物現象,讓學生對微生物有一整體的了解。以問題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入教學主題。

      2.歸納小結,直擊主題(預計耗時10分鐘)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提示學生三個關于微生物的要點,突出重點。同時進行知識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再舉例,教師稍作評價。

      通過比較不同的圖片,提出微生物的分類。按細胞結構特點,分別展示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艈渭毎⑸铮赫故酒湎嚓P圖片,提示學生注意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特點,最后展示細菌時,分別展示細菌的不同形態。

     、贫嗉毎⑸铮赫故酒湎嚓P圖片,提示學生這類微生物細胞組成特點,解釋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關系。

     、菬o細胞結構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此類微生物沒有細胞結構,為簡介其營寄生生活埋下伏筆。

      問題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場所,學生回答,教師簡要評價小結。

      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和體內;其他惡劣環境。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微生物分布極其廣泛。

      3.動情曉理,深入鉆研(活動預計耗時17分鐘)

      問題引入,處理本節第一個教學難點,即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動的結果,比較不同環境中實驗材料的變化,小組提交活動結論。小組提出活動中存在的疑問,師生討論解決。通過學生的交流,教師小結,驗證我們身邊絕大多數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過本活動探究主題,可以提供學生親身體驗探究活動的機會,安排在課外開展探究可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安排其它教學內容,安排課堂交流,可讓學生感受獲得成果的快樂,培養學生的交流歸納能力。同時還可復習實驗法七步驟,復習變量和實驗對照組的設置,科學探究的過程和要求。完成難點的突破。

      再提出問題,引入微生物的多種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種作用,處理第二、第三個教學重點及相應的教學難點。(預計耗時10分鐘)

      考慮到教學時間、學生一堂課的知識承載力,我對本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詳略處理。

      分別展示相關圖片,但重點介紹過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當分解者的作用。對比大多數動物,簡介充當消費者的微生物,特別提示病毒這類微生物,過著寄生生活,充當消費者。對比綠色植物,簡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機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生產者。實現橫向聯系和舊知識的復習。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圖片后,教師進行小結: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

      最后由學生自行對比人和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得出結論:生物繁殖速度極快。

      4.鞏固知識,實際應用(預計耗時3分鐘)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布置課外活動和課后習題,給學生任務,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ㄈ、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ㄋ模、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ㄎ澹、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08-02

    生物說課稿10-04

    生物說課稿優秀11-11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4-23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2-25

    生物說課稿[精品]05-23

    生物說課稿范文10-22

    高二《生物特征》生物說課稿03-04

    關于生物說課稿范文10-25

    生物《社會行為》說課稿03-19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