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5-02-20 09:59:16 歷史 我要投稿

    有關高中歷史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中歷史說課稿四篇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蕶嗉娌⒘讼鄼,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 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陔y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币龑瑢W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霉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后,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么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

      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后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避免占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s1~2分鐘)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后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s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ㄒ唬┱f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ǘ┯酶寮垖懴卤竟澱n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

     。ㄈ┩怀鲆詫W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蘇爭霸》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關二戰后的形勢變化,又啟示后來的國際格局的形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美蘇爭霸的概況,認識美蘇爭霸的原因及后果。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查找、分析、歸納知識要點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精心設計并營造閱讀、思考、質疑及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感與價值觀

      首先在合作探討、釋疑解難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其次正確認識美蘇爭霸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認識到在歷史上落后的國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任重而道遠,另外對待今日的美國,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它的霸權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借鑒它政治謀略的合理部分,這是一個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機感的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節難度大:內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觀點多,理論敏感點多。

      3、教學重點:美蘇爭霸三個階段中蘇聯的戰略意圖與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因為這兩點的掌握對于學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幫助。

      4、教學難點:如何認識美蘇爭霸中,既有緊張又有緩和的局面。因為教材對此只作概括性的列舉,并未具體分析,難以理解。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高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此外,他們的信息來源較廣泛,思想前衛活躍,對美蘇爭霸多少都有一點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課堂教學抓住學生思維熱點,既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美蘇爭霸,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

      三、教學策略

      1、教法運用

      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通過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主動閱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

      2、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法、比較法、討論法、分析法等來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培養自學能力。

      四、過程設計

      1、導入。 地圖,顯示美蘇方位。

      提問(1)戰后初期,形成了雅爾塔體系,主宰的國家是哪兩個?

      學生回答:美國、蘇聯。直接導入本課主題。

      2、破題。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這是任何一節歷史課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目的是從破題入手,使學生形成本節教材最基本的歷史概念。

      提問(2)什么是美蘇爭霸?

      指導學生閱讀、概括教材有關內容,形成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形式(現象)和內容(實質)兩方面對這個概念進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問題(3)美蘇爭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在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其根本原因。在這里我讓學生看一段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4、梳理過程。解決"怎么樣"的問題。

      旨在弄清美蘇爭霸的基本過程。

      方法: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

      問題(4)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起止時間、雙方首腦、代表事例、基本態勢?

      這里涉及到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必須下大力氣,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歸納課文中的相關內容。

      而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對教材內容提出一些疑問,如:

      在美蘇爭霸第一階段的學習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出現"古巴導彈危機"?這里通過古巴導彈危機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古巴導彈危機說明了什么問題?得出結論: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播放視頻資料使學生的參與程度得到提高,再現歷史情境,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第二階段的學習中,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蘇聯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這里展示世界地圖,指出蘇聯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過設置如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全球四大洋,蘇聯僅有一洋不臨,請問是哪一洋?蘇聯要控制印度洋必經哪里?蘇聯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這里關系到美國的兩任總統及他們的對外政策,只要對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進行比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國政策調整的本質了。

      在第三階段的學習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么是"星球大戰計劃"?美國為什么推行這個計劃?對于這個問題,我預先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讓有準備同學講解"SDI"及"NMD"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對80年代美蘇兩國的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國推行這一計劃的目的是企圖在美國經濟復蘇而蘇聯經濟陷入困境之時,乘機擊垮蘇聯,奪取世界霸權。

      為什么美蘇爭霸中既有緩和的時刻又有劍拔弩張之時?其實說緊張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緩和呢?這是本節的難點,這里采用師生互動討論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發掘隱藏于字里行間的根本原因,得出這樣的結論:雙方的意圖在于"以退為進";根本原因是雙方軍事經濟實力的消長。這樣做可以深入淺出地解決了本節的難點問題。

      問題(5)戰后蘇聯的戰略意圖是什么?

      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戰略意圖,因為教材中已經有敘述,可以引導學生制作表格將知識歸類。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會有這樣的對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導學生制作表格的時候,將蘇聯每一階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慮進去了,并且還增加了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的有關內容,以便學生復習和將知識系統歸類。

      5、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設計一些具有思辯性的問題,分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相互辯論。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如:

      問題(6)美蘇爭霸給美蘇兩國經濟及世界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從美蘇爭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注意引導學生分別從對美,對蘇及對世界局勢等三方面分析其影響, 學生根據課內外所掌握的知識,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展開討論,實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蘇爭霸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6、板書設計

      7、總結與反饋

      主要任務:鞏固和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ㄒ唬┬〗Y:

      1、美蘇爭霸過程中,互有攻守,這是由什么決定的?

      美蘇雙方的經濟軍事實力的消長

      2、美蘇對華政策的變化是由什么決定的?

      美蘇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利益

     。ǘ⿵臓幇缘脑、過程和影響等方面給學生命制4道左右選擇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說課稿孔子與老子01-05

    高中歷史《音樂與影視藝術》說課稿02-19

    高中歷史《明清經濟與文化》說課稿03-19

    高中歷史說課稿(通用16篇)05-23

    高中歷史《古代非洲與美洲》說課稿03-19

    高中歷史《啟蒙運動》說課稿02-19

    高中歷史《遼夏金元的統治》說課稿03-19

    高中歷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說課稿08-10

    高中歷史《水陸交通的變遷》說課稿02-20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