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數》評課稿大全2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小公倍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1
今天參加了縣小學數學研究班下各組的業務培訓活動,王老師上的《最小公倍數》(五下)一課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簡潔明亮的風格、靈活有效的調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引入——自然貼切
1、從春游話題引入信息:小蘭想讓爸爸媽媽帶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討論“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問題:在這一個月里,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
這一情境的創設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適時,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時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學生感興趣的事件;三是切題,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數。
二、建立概念——聯系生活
1、(一學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問:你是怎樣找到的?
2、師生共同尋找:
30以內4的倍數有:4、8、12、16、20、24、28(問:為什么要加“30以內”)
30以內6的倍數有:6、12、18、24、30
30以內4和6的公倍數有:12、24
3、根據上面的信息,她們最早可以哪一天去?(這一生活問題對應的數學問題是“最小公倍數”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數有:12)在這里為什么不用加“30以內”?
5、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黑板上的內容。
30以內4的倍數30以內6的倍數
這一環節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內”去掉,集合圖里的數據該怎樣修改?省略號表示什么?(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視技能
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探究過程,重視數學技能的形成。特別是倍數關系和互質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讓學生經歷了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如在找對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數時,11的倍數從1倍找到11倍還能口算,老師問12倍不能口算怎么辦,一生能夠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關系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引導學生歸納步驟:首先多寫其中某一數的倍數,然后再寫第二個數的倍數,當出現和第一個數相同時就是這兩數的最小公總數了。
其外,老師也非常重視書寫格式的規范,雖會多花了點時間,也是一種好習慣。
四、鞏固提高——突出重點
探討一個問題:練習的側重點應該是一般關系還是特殊關系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特殊關系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探究過程費時費力,但規律出來之后是容易掌握的,關鍵是在求之前先判斷。一般關系在概念教學時就已完整呈現了方法,理解較方便,但從我們平時經驗看,出錯的往往是這一類。
另外,照應開頭,回歸生活,也有補一些應用性的解決問題。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2
今天張老師執教的是浙江省小學義務教育教材第十冊《最小公倍數》的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我認為本節課張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借鑒:
1、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讓學生找找4和6的倍數,然后教師通過這樣的引導:“觀察4和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在探討公倍數的特性時,張老師同樣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整堂課張老師始終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給學生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張老師一再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不要隨意聽其他同學的結論,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驗證結論。
3、本節課教學環節層次清楚,條理清晰,而且環環相扣?瓷先ナ瞧胀ǖ撵柟叹毩,其實在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的知識,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因為自己在設計時沒有想到這樣去挖掘教材。
從教師本身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語速上,節奏很明快,語言簡潔,比試教時有較大的改善。
本堂課張老師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學習與練習,最后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幫小蘭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但是我認為在最后一個環節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教師提問小蘭爸爸媽媽第一次休息在第幾天?當學生反饋時,老師有點急,馬上就說出這個其實在求什么?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還有一個小問題,張老師的板書雖然很少,但是我覺得公倍數這三個字不夠大氣,缺少一種氣勢,與自己的上課成一種反比。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相關文章: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03-04
(經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08-10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07-05
[精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12-25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11-28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經典)11-28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優選10-02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優選】07-23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通用]12-25
《最小公倍數》評課稿經典5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