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評課稿(精品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評課稿1
上周五教研組活動中有幸聆聽了沈肖肖老師執教的《古老而現代的城市——北京》公開課,這堂課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沈老師的這堂課思路清晰,緊抓標題中的“古老”、“現代”、“首都”三個詞而展開教學。從六朝古都引入對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進行分析和描述,非常順利自然,采用大量圖片和文字資料依次表現北京的現代和作為首都體現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這體現了教學程序上 “清”, 思路清晰,嚴謹有序。
八年級語文《古老而現代的城市——北京》評課稿。開頭由歌曲《北京歡飲您》導入,接著釋題,教學“古老”、“現代”、“首都”,小結、板書、鞏固練習等環節齊全。作為一個新教師,第一次上公開課,教學游刃有余,自然老練,可顯示沈老師的基本功。
教育是一門“遺憾藝術”,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針對此課提出兩點建議作為交流,以求大家共同進步。
1、新課程理念強調“自主、合作、探究”,而小組合作模式是學本課堂比較常用的模式。其實李老師的這堂課在有些環節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可能效果會更佳。如在體現“古老”、“現代”這兩個特點時,沈老師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然后自己一一進行講述。若是改為讓學生閱讀和欣賞的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來自己解決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更生本化。
2、細節成就完美。古語說: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能注意教學細節,認真對待每個細小的行動(如教學語速、給予充分思考時間等),我們的教學就會更趨完美。
北京評課稿2
《北京》是人教版第3組元的第10課,聽了徐老師的這節課,覺得徐老師的《北京》整堂課布局合理,條理清晰。從整體入手,體會北京的美;通過感悟,朗讀,感悟,幫助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最后又通過課外拓展交流回到了對北京的認識上,使學生對北京又有了新的了解。
徐老師很重視學生“讀書方法”的培養,在初讀感知時候,出示“讀書要求”,并圍繞要求展開自學。反饋時老師給生字進行歸類,省時又高效。重視多音字的教學,課文中“似乎的似和大廈的廈”是多音字,徐老師讓他們重點記一記。然后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接著緊緊圍繞“北京美在哪里”主線展開,課堂思路非常清晰。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地方?通過反饋及時板書:“天安門廣場柏油馬路立交橋名勝古跡公園”,它們“美在哪兒?”依次展開教學。
在課堂教學流程上,很清晰很簡潔,雖然這篇課文本身結構就很明了,但是徐老師以合理的板書、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質疑的問題如:找一找表示方位的詞語,哪些地方說明了柏油馬路也很美?立交橋美在哪兒?北京還有哪些地方美?問題層層引入,很縝密也很適合,切口小,符合低年級語文教學新課標中關于質疑的要求。
徐老師很好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課堂上徐老師除了教授知識點,還很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別是在展示北京美麗的風景圖片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向往、熱愛首都北京的感情。
徐老師關心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然后都真誠地給予評價。這也是老師的課堂魅力之一。
北京評課稿3
《我的苦與樂》是一個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開展的典型語文作文指導案例,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深層次整合中優秀實踐成果的體現。在教學實施中,教師不僅發揮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有豐富經驗的優勢,更是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課堂教學環境的技術功能,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通過學生的活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從網絡環境下學生寫作教學角度來看,本節課有以下值得借鑒之處:
1、深層次研讀教材,將口語交際內容與單元作文指導巧妙結合。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活動是“你快樂嗎?你認為什么是快樂?”這個話題進行,本單元的習作時“我的苦與樂”,口語交際的內容與寫作內容緊密聯系,教師利用口語交際的內容打開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選材,為之后的習作做鋪墊;教師利用寫作的環節深化學生對“快樂”的理解?谡Z交際和作文寫作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深化本課時的目標。
2、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活動相結合,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結構的先進教學理念。
教師在拓展選材、探討快樂、剖析例文、網上創作與批改等環節,都能夠通過自學提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活動,對學生自學能力、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高都有較大促進作用。
3、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發展有賴于思維的發展,不能把語言的培養和思維的培養分離開來。
教師在作文引導的過程中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什么是快樂?”,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對快樂的思考更加深入。在寫作中,需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加工,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的感觸,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體現。
4、充分發揮網絡環境優勢,利用網絡平臺批劃、注釋工具進行例文的深度剖析和學生,促進學生的交流協作。
學生在閱讀范文材料時,利用平臺中的`surf工具(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的支持學生共享閱讀的surf工具)進行深度思考和積累。學生發現一些好詞佳句時,直接選中將這些詞句收藏起來,以備日后閱讀和寫作時查閱使用;對一些能夠體現文章寫法、意境優美、涵義深刻或頗有爭議的句子和段落,學生及時進行注釋評價,將注釋的內容在頁面共享;要求學生對全文進行評論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文章觀點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通過對文章主題、思想、寫作方法等方面的評價,使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范文;教師利用SURF工具提供的“閱讀伙伴圈”功能,學生進入與自己具有相同愛好的同學的SURF區查看對方閱讀信息,共享閱讀體驗,既能夠加深對文章更加全面的體會、促進討論交流,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教師寫作指導細致到位。
在寫作方面,因為低年級的訓練,學生在寫作數量方面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標準,教師針對學生對網上寫作有興趣,能夠寫作成文,但是缺乏一定寫作技巧和方法這一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寫作結構和方法的指導。在審題環節明確提出寫作要求:“我”和“苦與樂有聯系”兩點,學生的創作因此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學生交流體會范文的環節,教師又引導學生提煉“觀點鮮明、事例具體、感受真切”等寫作要求,同時,就“如何將事例寫具體”與同學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提煉寫作的具體方法:從語言、動作、心理、形態等方面將事例寫具體;教師還精心選擇不同結構的例文供同學分析、討論,使學生對題目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是“先哭后樂”,也可以是“先樂后苦”,還可以是“通過苦,表達對樂的渴望”,教師的設計獨具匠心,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更廣闊的范圍思考文章的主題、結構,并通過具體寫法的指導使學生可以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豐富起來。
6、拓展材料支持寫作,開闊學生思路。
教師利用不同類別的范文使學生對“我的苦與樂”作文結構有了深入、寬泛的理解后,再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閱讀,通過閱讀不同類別的文章,使學生開闊思路,對材料中的“苦”與“樂”有所體會,進而發散思維,感悟自己的苦與樂,從而將感悟付諸筆下,形成一篇與眾不同的自己的“苦與樂”。
北京評課稿4
周三聽了朱**老師執教的《北京》一課,其自然、豐富的教態,循循善誘的語言,由此帶來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我仿佛置身于名教師的課堂之中。
本堂課朱老師圍繞課前的自學要求,設計了 “我能記”、“我能讀”、“我能說”三個板塊。這三個板塊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從字詞學習到感知課文,再到體悟文本,升華情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過程。課堂上,因為學生在課前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進行了有效地自學,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順風順水”,一氣呵成。教師在與其說是在教學生學習,不如說是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如在教學字詞環節時,朱老師出示的學習任務主題是:我能記住它。不用教師領讀,學生就能完成拼讀,領讀等任務,順利地“開好生字火車”。接著,朱老師放手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學生有的編故事,有的編字謎,形式各樣,此伏彼起,充分展現了學生課前的學習成果。在教學“我會說”環節時,朱老師直接進行說話訓練:小朋友們,你們已經用“.........”劃出北京的主要景物,請你說說北京有.........,有.........,還有.........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再機械重復地讓學生讀課文,劃詞語,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因為學生課前充分的自學,教師設計的每一處語言訓練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師在出示句式練習:“天安門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時,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跋葘W后教”從程序上來說,是學了再教,學后再教;從邏輯上說,是把學放在第一位,把教放在第二位,學生的課堂的主人。朱老師的.這堂課,無論從程序上,還是從邏輯上,均充分體現了“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
另外,朱老師的這堂課也充分展示了其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課堂上,我們總能聽到“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讀得真美!”等教師鼓勵性的話語,也看到了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熱情高漲的學習氛圍。朱老師的循循善誘,猶如一抹重彩,為課堂增色不少。當課堂上遭遇突然停電的突發狀況時,朱老師并沒有慌亂,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顯示了朱老師過人的課堂調控能力。
當然,再出色的課堂也會有一些疏漏,綜觀整堂課,朱老師在三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上還稍顯欠缺,因為字詞教學花的時間較多,所以在教學本課重點教學內容時,有些倉促。然瑕不掩瑜,這堂課依然是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和學習的。
北京評課稿5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
課文選取了圣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
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舍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
但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車老師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充分地預習這一課,讓他們先讀字、組詞,再努力把課文讀通順。經過充分地預習,學生朗讀課文時比較流利、有感情,發言也很積極,參與面較廣。奧運會離孩子們還是比較遠的',平時學生是不太關心奧運知識的。因此,車老師一開始借助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對奧運會有個大概的了解。
總得來講,車老師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的。比如:課件沒有選擇放映模式,看起來不太清晰;大量的長句子如果挑出來帶孩子摘到孩子朗讀會更好;寫字教學時間不夠,有點倉促。如果在這個細節上稍加注意,效果會更好。
北京評課稿6
我聽了韋老師上的《北京的春節》一課,這一課主要講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這一堂課,韋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老師的語言清晰,教學思路清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引入部分所花的時間太多,前緊后松。引入應結合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任務,一定要有落實,并作檢查反饋。韋老師在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把生字讀正確,學生自學后,老師應該有目的的`檢查,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后,老師的激勵語言有些貧乏。教學重點不夠突出,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太多,講授不夠透徹。教學設計可以結合課后的練習題來設計,讓學生找出描寫小孩過春節的部分,重點感悟。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時間為順序,細致地描寫了北京春節的一系列風俗。文章用的是老百姓的口頭語,生動地寫出了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心情。特別是小孩最喜歡過年,本節課就讓學生找出描寫小孩過春節的部分來學習感悟,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北京評課稿】相關文章:
北京評課稿07-31
優秀評課稿優秀評課稿02-13
評課稿 優秀評課稿優秀08-18
評課稿 優秀評課稿最新10-04
英語評課稿 英語評課稿07-13
“比”的評課稿09-28
評課稿08-04
(經典)評課稿08-06
語文評課稿 語文評課稿優秀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