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時間:2024-09-11 06:56:12 歷史 我要投稿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1

      第二次工業革命

      1.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2.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政治保障)

      2.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濟基礎)

      3.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進展(技術條件)

      4.市場的擴大(市場條件)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一、經濟領域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隧著發電機的創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領域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三、思想領域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1.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人壟斷階段,資產階級從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到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躋政治生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借助國家政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已從自由主義轉向干預主義。

      2.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

      19世紀末,隨著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最終形成了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誕生。

      3.民族主義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非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國的實際情況.民族主義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印度的'提拉克主義等。

      四、國際關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同時,列強問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在勾結和斗爭中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各國更加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2.對中國的影響

      l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爭的新高潮,先后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在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同時,加速并最終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2、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2

      一、政治: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1.明朝強化專制皇權

      (1)廢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親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2)設立內閣: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完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和監察御史,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實行特務統治:設錦衣衛、東廠西廠等機構,凌駕于法律和司法機關之上,直接服務于皇權。

      (5)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司法和軍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專制: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2.清代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1)設立軍機處:初為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而設立。其后職權不斷擴大,軍機大臣可以參與處理機要政務,但只能跪奏筆錄,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2)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思想專制更加殘酷。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特點

     、偌扔欣^承又有發展。如監察制度、選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體現了繼承性的特點;而內閣、軍機處的設置則是一種新發展。

     、诰鲗V瓶涨皬娀。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垠w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2)影響

     、俜e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谙麡O: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治上加劇了社會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二、經濟:明清農耕經濟的發展與遲滯

      1.農業生產

      (1)農耕技術:作物種植形成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2)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3)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這與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關,佃農對田主的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

      2.手工業生產

      (1)生產方式:明代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2)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

      3.商業的發展

      (1)貨幣經濟: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2)農產品商品化: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量進入市場。

      (3)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后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會分工。

      (4)商幫:區域性商人群體壯大,長途販運貿易長足發展,形成徽商、晉商等商幫。

      (5)區域分工: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現。

      (6)對外貿易: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對外貿易占優勢地位。

      (7)賦役變革:一是將賦和役合并起來征收,二是用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的經濟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3)清朝閉關鎖國: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三、文化:明清時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陽明心學: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張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贄的“異端”思想:主張破除對孔子的迷信,認為人皆有私,主張個性自由。

      (3)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

      黃宗羲

      反對專制暴君統治,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主張工商皆本

      顧炎武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氣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4)對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評價

     、俜e極性: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沖擊,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為傳統儒學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诰窒扌裕嘿Y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統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

      2.科學技術成就

      (1)傳統科技輝煌

     、籴t學:《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

     、谵r學:《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

      (2)沒有產生近代科技,與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學藝術

      (1)文學:明清時期,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最為著名。

      (2)戲曲:明中葉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譽為“百戲之祖”。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獻藝,兼容并蓄,形成京劇,被譽為“國粹”。

      (3)繪畫和書法:強調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的文人畫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3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促成國民革命高潮到來。

      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中國的抗戰,是在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為世界反法兩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5.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l947年春,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陜北、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開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軍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

      洋務運動近代化

      1、前期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一批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

      2、后期以“求富”為口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創辦一批民用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3、為策劃海防,建成北洋(海軍)、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為培養科技人才,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開近代教育的先河。

      5、評價(結果)

      A、洋務運動沒有使清朝達到富強(洋務運動只學技術,不學制度最終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失敗)。

      B、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1.時間:19世紀四五十年代。

      2.過程:外商企業—洋務企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3.來源: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4.分布:沿海、流域各通商口岸。

      5.中國無產階級早期斗爭:早期的中國無產階級雖然還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災難和悲慘的生活境遇,已經使他們具有強烈的斗爭精神。如香港工人罷工、江南制造總局工人罷工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發:鴉片戰爭驚醒了的中國人,他們拋棄陳腐觀念,放眼世界尋求強國御侮之道。、魏源等是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2.維新思想:1 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民族危機面前,提出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運動,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4.新文化運動:1915年,面對袁世凱“尊孔復古”的.逆流,以陳獨秀為首的資產階級激進派發動了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

      4.1955年新中國派代表參加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成功召開。

      5.“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

      6.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正;椭腥瞻罱粚崿F了正;。

      7.新時期奉行的不結盟政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8.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4

      1.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皵澈蟆敝饕高@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敖夥艆^”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2.德國議會、法國議會、美國國會、英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

      【錯因】對四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掌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于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的批準。

      (2)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權力大于眾議院;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總統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內閣須經眾議院同意。

      (3)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共同行使。

      (4)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議會的主要權力屬于下院,上院為最高司法機關,其對下院通過的立法和預算案只有延擱權。

      3.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于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榜R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4.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5.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5

      1、分封制的影響

      (1)西周初期對當時的影響

     、僦芴熳泳哂休^高的權威。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谖髦芎笃,分封制逐漸瓦解,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2)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儆绊懼袊饨ㄉ鐣幸匝夑P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

     、谥袊帐系钠鹪粗,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壑袊牡孛喎Q很多源于西周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2、宗法制的影響

      (1)對當時:保證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及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對后世

     、僦匾暭彝ソㄔO,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谟绊懥撕笫廊藗兊乃枷胗^念及祭祀、修訂家譜、追根尋祖等社會習俗。

     、蹚娬{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

      (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御天災人禍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蕩及嚴重的自然災害。

      4、《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后來的現實主義詩歌提供了范例。

      (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

      (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5、從時代背景角度說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張的特點

      (1)儒家的孔子主張“仁”、克己復禮,反映了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社會矛盾劇烈,希望緩和社會矛盾,繼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愿望;戰國時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別主張“仁政”“仁義” ,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調和階級矛盾、改造社會的愿望。

      (2)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代表了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主張

      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愿望。

      (3)道家主張“道”和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面對諸侯爭霸、割據林立,一種消極情緒與應世的態度。

      (4)戰國時期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6、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評價

      (1)孔子:“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也體現出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與民,省刑罰,薄賦斂”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荀子: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論。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為以后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了模式。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必背最新知識點歸納12-16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06-28

    歷史中考知識點歸納總結08-20

    中考歷史知識點歸納08-25

    必修2歷史知識點歸納01-13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優選)08-27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歸納07-0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02-20

    初中歷史期末知識點歸納03-13

    中考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06-21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