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

    時間:2024-07-03 17:38:28 農/林/牧/漁 我要投稿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1]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1]芒鞋:草鞋。

      【譯文】

      不要在意那穿越樹林的風聲,不要在意那敲打樹葉的雨聲,我要一路吟嘯寄興,我要一路信步徐行。手持竹杖,腳蹬草鞋,比那騎馬還輕松,有什么可憂可怕的——任憑一蓑煙雨,伴我直道而行的人生!微寒的春風頻送,把我的醉意吹醒,涼沁沁,微微冷;自有斜陽多情,山頭依依遙相迎。試回首,一路蕭瑟又何妨?盡管歸去——無所謂風,無所謂雨,無所謂晴。

      【解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和幾個朋友到黃岡城外的沙湖看新買的農田,返回的途中遇雨,攜帶雨具的仆人們先走了,他們只好冒雨趕路。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寫了這首詞,寫了他風雨中的淡定和從容。

      上片,寫雨中舉步,不僅不以風雨為然,“莫聽穿林打葉聲”——起句就不同凡響,光彩照人,而且在風雨中保持著“吟嘯”“徐行”的瀟灑風姿,以“竹杖”“芒鞋”(草鞋)為樂事的心情,還由近及遠、由物及人地喊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壯情懷,顯示了他仕途坎坷中不悲觀、不消沉的心態。

      下片,雨過天晴,春風微冷、斜陽迎人的情景中,又借景抒懷地回顧來路的風雨,表達了視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為平常的胸懷,顯示了他履險如夷、坦然自若的生活態度和沉勇、開朗、達觀、瀟灑的性格。上下片的結尾皆語意雙關,情味雋永,富有理趣!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達了他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超越寵辱得失的'恬淡徹悟的人生態度,這種從自然晴雨中引發而來的人生哲思,實際上是他親歷仕途風云后的內省和了悟。

      全詞從風雨如晦的陰雨寫起,詞的境界卻異常清麗、澄澈,沒有絲毫的壓抑、消沉、陰郁。有人說,這是蘇詞中最為快適、瀟灑的一首快詞。劉石先生解讀這首詞:塑造出了一個履險如夷、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自我形象……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蘇軾走過坎坷不平的漫長人生。

      靜而思之,艱難曲折豈止存在于蘇軾的仕途上。人生路上誰人不是風雨兼程呢?我們不也該保持這種豁達和瀟灑嗎?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2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相關文章: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02-02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及翻譯06-24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04-17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4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02-22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詩詞賞析06-30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4-17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聽聲》改寫02-20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譯文02-24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