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的端午節習俗要吃什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寧波端午節的習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鄉間稱“彤紅”。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懸于床。
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說:“五月端陽老虎畫,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紅蘸高梁酒,蒼術還須正午燒!泵瓒宋缋匣、做布虎是寧波過端午的另一習俗,就是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用雄黃在嬰孩額上寫上“王”字(示獸中之王),有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謂“年年端午五月五,剝過粽子做布虎”。與別地稍異者,寧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態各異,尚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30年代時,曾有人收藏至150余種。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供孩童添上紅藍等顏色戲玩,稱“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貼在門或墻上,謂可辟邪。
在家鄉寧波,每逢過端午,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懸掛在床頭。
端午的習俗在各地只是略有不同。寧波的習俗同其他地方的習俗也是大同小異的。
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
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尸體吃掉,后演變成為節日食品;
劃龍舟,則表示競相營救屈原。
此日,藥鋪結清賒帳,并向老客戶贈雄黃、香料粉。
民間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雞心形、粽子形、菱形、繡球形等各種色彩的香袋,內塞棉花摻入香粉,掛在孩童胸前或懸在床帳或搖籃上,謂可驅邪。
此日午時有喝雄黃燒酒解百毒習俗,先將雄黃燒酒曬在太陽下,并摻放切細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謂可解毒。又有噴雄黃燒酒于屋角,亦有倒寫“蛇”字貼壁上。
鄉間還有吃“五黃六白”習俗,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稱“五黃",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豬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尚有罕聞者,是日午時,有吃蜒蚰螺(蝸牛)燉蛋和清燉癩蛤蟆習俗,謂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癩蛤蟆、蝸牛、蜈蚣均可入藥,故端午節又稱“藥送節”。有將蛋鉆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后清燉,謂食后可清涼解毒。各家均裹粽子。
舊時習俗,女婿多備“端午擔”禮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魚要成雙,鵝頭頸涂紅顏色,路上鵝叫得越響越好,說越叫越發,稱“吭吭鵝”。這天大人給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后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含去(粘去),謂孩子可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解放后,端午節迷信色彩大減,吃粽子、小孩掛香袋、懸蒲艾仍行。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稱毛腳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節禮品花費趨重。
【寧波端午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寧波的端午節習俗要吃什么07-05
寧波過端午習俗07-05
寧波冬至有哪些習俗07-02
端午節習俗06-20
端午節的習俗06-02
端午節的習俗07-02
端午節的習俗07-01
端午節習俗11-12
端午節習俗08-11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