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時間:2023-10-19 07:11:05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就是一些?嫉膬热,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1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賰热荩何髦軙r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诜址庵频淖饔茫何髦芡ㄟ^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偬攸c: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趦热荩褐芴熳右缘臻L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畚髦軙r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和政權的結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たh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后秦始皇采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たh制的特點在于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たh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2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廢除

      (1)過程:(課件展示朱元璋像)

     、倜鞒醭幸u元制,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丞相管轄六部;

     、1376年,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三司分別隸屬中央有關部門

     、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2)影響: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君主專制達到新的高度

      (3)特點:官員互相牽制、互相制約,最后都聽命于皇帝

      第二目:內閣的創立

      (1)原因:明太祖政務繁多,深感“不可無輔臣”。

      (2)確立:①明太祖后來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翰林院官員入主文淵閣 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3)發展:①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擬權;②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當權,“部權盡歸內閣”

      (4) 評價: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第三目: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1)清中央機構的演變

     、偾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限制,它是與君權抗衡的機構。

     、谟赫实坶_始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乾隆皇帝撤消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塾赫实墼O置了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置實質上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茉O置軍機處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2)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實質

      封建制度日趨衰落。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3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輝煌屬于希臘”指的是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宏偉歸于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兩者實質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希臘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確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4.在古希臘婦女、外邦人、廣大的奴隸,不享受民主的權利。

      5.古羅馬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從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發展到萬民法(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是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6.《十二銅表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是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7.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在近代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武器。

      8.羅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私有財產。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英、美、法、德確立的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不管是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都是適合各國國情的',沒有先進落后之分)

      1.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

      2.1832年議會改革,大大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因為工業革命的開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英國的責任制內閣制開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首相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兩者相互制約。

      4.美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787年憲法》,其中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在聯邦政府結構中體現出“三權分立”的原則。

      5.“三權分立”下總統(行政)、國會(立法)、法院(司法),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對憲法負責,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的出現。

      6.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存在種族歧視。

      7.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兩黨對壘,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8.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9.法國民主共和制下,總統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偨y由參、眾兩院組成的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10.德意志統一的方式是王朝戰爭。

      11.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12.德國君主立憲制下,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作用權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是不完善的。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4

      一、土地制度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積極作用: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消極后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含義:

      嚴禁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

      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5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②歐洲人的“尋金熱”(動力)③奧斯

      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過程:迪亞士—好望角、達伽馬—印度、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

      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歸納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6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農作物:水稻(南)、粟(北)(引進作物:玉米、番薯)

     。2)生產工具的變革:

     、僭嫁r業:刀耕火種

     、谏讨埽褐饕褂民绾婉

     、鄞呵飸饑鸿F器和牛耕出現

     、芴拼呵@犁

     、莨喔裙ぞ撸喝龂、唐代筒車

     。3)水利設施的.完善:

     、俅呵飸饑荷众、都江堰、鄭國渠(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跐h代:漕渠、白渠、坎兒井、治理黃河

     。4)生產方式的變化:

     、偾я钇湓牛荷讨軙r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谧愿r經濟:

      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進步;私有土地出現

      產生:春秋

      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歸納04-13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難點06-03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03-31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歸納08-15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最新02-07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5-14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4-19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大全03-09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06-04

    高一必修二歷史必備知識點06-04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