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本經典的建筑學書籍

    時間:2022-04-20 08:44:35 書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8本經典的建筑學書籍推薦

      著作,古人寫作的體例,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指藝術家或個人創作的文學、藝術、科技類等方面書籍.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八本經典書籍,經典著作,古人寫作的體例,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指藝術家或個人創作的文學、藝術、科技類等方面書籍.下面是小編收集的8本經典的建筑學書籍,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8本經典的建筑學書籍推薦

      大一:

      1、《建筑空間組合論》:彭一剛老先生的這本書應該算是國內的經典教材了,出了好幾版,可惜當年大一的時候看的不求甚解,唯一的記憶是當時邊看邊用鋼筆畫描了幾幅圖下來,應該算是入門的書,然而對于建筑領域知識匱乏的新生,后期效果大于前期入門。

      不過我老師說他們那一代的人都被這本書害慘了,里面都是彭一剛老先生自己消化演繹的建筑知識,當然都是一家之言。

      2、《形式空間與秩序》:作者是程大錦。這本書當時大一匆匆翻過,同上的建筑空間組合論,后期效果大于前期。本人目前建筑學大三學渣一枚,這個寒假回過頭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里面知識的梳理,包括排版,都不愧經典這兩個字。頓生確實是自己當時眼拙,滄海遺珠的感覺。不過若不是到了大三這個階段,恐怕回頭來反芻這本書,也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吧。

      3、《走向新思維》:當時是圖書館借的,封皮綠色,印象很深刻。這本書淺顯易懂,對于目前的建筑流派有一個比較好的概括,沒有愧對它的“新思維”的題目,書中也包括一些現代建筑史的概括。

      大二:

      4、《大師作品分析》一、二、三:應該是第二本紅色,第三本講的是日本住宅,藍色。大二上學期因為有別墅設計的課程項,有意識的看過一些大師的別墅設計,被里面簡潔的作品所震撼。

      5、《建筑學教程1:設計原理》:挺(fan)好(yi)看(lan)的書,比起里面的文字其實圖片更加能觸發我的感受....書中有些話記憶挺深刻,緒論中有這么一段,挺喜歡——每當討論自己的作品時,你應該問自己,你從哪些人那里學到了哪些東西。因為你發現的任何一點東西總是來自某個地方。源泉不是你的大腦,而是你所屬的文化。

      大三:

      環境心理學向:

      6、《交往與空間》: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二本奇葩學校,環境心理學課程是在大三上學期上的....這本交往與空間應該算是環境心理學中的重要著作,里面的理論看得最深入的還是前幾章,即交往的幾種常態。本學期的課程實習設計圖書館的時候,我的設計很多思考都是基于這幾點。

      7、《建筑家安藤忠雄》:算是安藤忠雄的一本自傳,里面列舉了許多他的作品(對他作品的大致了解,對后面書籍閱讀很重要),偏于勵志向,我個人是傾倒在他的牛仔褲下了。

      《安藤忠雄論建筑》:結合上本書的話,這本書中提到的安藤的作品,大致會有一個印象了。但是關于書中的理論,我其實沒怎么看懂……

      《安藤忠雄連戰連敗》:是講安藤競賽失敗一直競賽一直失敗的故事,我還沒看完。

      8、《設計與分析》

      建筑學論文

      摘要:

      建筑施工技術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核心專業課程,該課程理論嚴謹、實踐性強,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為更好地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建筑領域高技能人才,文章從理論指導、實驗室操作、與施工現場的工學結合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多個教學模式結合的新型實用性教學模式。

      關鍵詞:

      課程特點;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建筑施工技術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熟悉從基礎到屋頂、從室外到室內、從民用到工業建筑施工工藝操作的全過程,掌握各種施工方法和工具儀器設備的選用,為學生以后從事施工員、技術員、監理等工作打下基礎。在保證教學各環節良性銜接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很多學者專家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環節等方面做了諸多研究、重組和優化,如“二元制”教學,“三明治”式教學,“工學結合”式教學等。文章結合筆者多年來從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經驗以及擔任建造師職務探索,探討了在當今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組織教學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建筑施工技術。

      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特點

      (一)綜合性強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內容廣、覆蓋面大。該課程總體包括八大模塊:土石方工程、基礎工程、砌筑工程、鋼筋砼工程、預應力砼工程、屋面防水工程、結構安裝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才能真正理解施工技術和方法,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與應用。如:在講砌筑工程時,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測量學,不懂龍門板和水準儀經緯儀,就很難理解施工操作;如果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過梁,就無法進行鋼筋磚過梁、鋼筋砼過梁的施工。

      (二)影響施工因素多

      在不同的區域、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施工的方法和工藝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要求教師既要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又要經常深入施工現場參與實踐,保證課堂內容的與時俱進。

      (三)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能鍛煉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能結合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課程要求學生時刻保證頭腦靈活,既不局限于課堂,也不能局限于實驗室或施工現場的實踐,能將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恰當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改革

      (一)整合模塊

      教材建設滯后,以前的建筑施工技術教材多是介紹傳統施工工藝,而反映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內容很少,甚至一些已經成熟且應用廣泛的技術都未在教材中體現;傳統教材內容繁瑣,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各章節理論偏多、實際案例很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練。就如麥克斯總裁王伯慶說的“學的20年前的教材,畢業后要設計iphone”,怎么可能?所以教學過程要根據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組建課程開發團隊,采用“任務驅動,理論+實踐”“案例引導,理論+實踐”模式編寫能滿足“專業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要求的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專業核心教材。圍繞一個工作任務和核心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同時教學內容的調整要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并注意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知識密度合理。

      (二)教學模塊的內容轉變

      各教學模塊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柱、墻、梁、板等具體構件,不同類型的基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礎、筏片基礎、箱型基礎)如何施工,柱(磚柱、砼柱)如何施工等,使教學問題具體化。

      三、教學改革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了“積極推進訂單培養,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工學交替”[1]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各高校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大膽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偶爾到施工現場走走過場算是所謂的實踐,這也就是很多專家學者歸納的“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效果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很難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難以滿足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學方法亟待更新。

      (一)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融合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授,用黑板、粉筆表達思想,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缺乏興趣,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圖文聲的互動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得到了一定改觀。然而,多媒體技術該如何運用,傳統教學是不是一無是處,值得深思。

      許多教師利用網絡資源,直接把從網絡下載課件、視頻、錄像應用到課堂上。有時課件與教材不同步,學生無法跟上授課速度,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很多課件以文字為主,缺乏圖片、聲音等形象的內容,課堂氣氛不活躍。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傳統教學不能少,課堂本質不能丟,用激情調動學生興趣,用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用身邊的事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實際制作課件,根據課堂需要到施工現場錄像,呈現真實效果;多媒體和板書兩者深度融合、動靜穿插,黑板與課件協調統一,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二)授課時引入模型,加強學生的圖物對照的感性認識

      在施工技術課堂引入模型效果更佳;A、柱、梁、板均可以用筷子、木板及細鋼絲、砼、苯板等做成微小的模型,成品和半成品在課堂的展示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動手去做模型,如腳手架的搭設、模板的安裝等。這樣學生不用去實驗室,在課堂就可以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感性認識的提高將為以后的實習實訓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實訓室,讓學生動手做,增強能力

      按照“營造真實環境,進行生產實訓”的原則[2]進行實際操作,如在樁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實驗室根據樁制作要求,對鋼筋混凝土的要求,對鋼筋搭接要求,主筋采用對焊形式,以及對水泥、砂、石的具體要求進行選擇及操作。同時,在砌筑磚墻的施工操作中,普通磚的砌筑形式(三順一丁、一順一丁、二平一側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磚法、鋪漿法、擠漿法、刮漿法)等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訓室完成實際操作。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增強學習興趣。

      (四)進入施工現場,真正做到工學結合

      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專業特點符合實施“工學結合”。眾所周知,工業與民用建筑是綜合學科,是實現人文藝術內容與制作形式的統一,而制作形式恰恰是建筑施工的全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學期安排3~5次施工現場實習,并保證每次至少5~7天。第一天熟悉工程圖紙,第二天全面了解施工進度和施工狀況,后幾天在師傅的指導下對每個工種動手實際操作!肮W結合”既能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又能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可以使其他課程在具體實踐中得到印證與運用。

      (五)全面把握層層遞進

      無論是課堂、實訓室還是施工現場,教師要全面把握教學大綱要求,以模塊為出發點、以構件為核心,以學生理解與掌握為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每一個構件的形成是一個知識點,柱、梁、墻、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關鍵點。

      四、點線面教學模式

      每一個構件的形成是一個知識點,柱、梁、墻、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關鍵點。

      課堂、實訓室、施工現場是學生學習的立足點。三點鏈接在一起為一條主線,如何讓學生充分利用這條主線,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生可以在這條主線中讓各個構件鏈接在一起,形成設計者的藝術表達。

      建筑的學習是全面的,不能局限于知識點和構件,要處處留意思考身邊固有的建筑,如墻體裂縫如何產生,建筑倒塌的原因等,認真分析,全面涉獵建筑知識,才可能掌握建筑教學、建筑施工技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2-05-01)[2006-01-16].

      [2]梁偉.“工學結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探索[J].科技資訊,2008(21):223-224.

    【8本經典的建筑學書籍】相關文章:

    書籍02-04

    設計書籍07-28

    書籍的名句10-21

    書籍的日記11-25

    書籍的名言11-07

    書籍的句子12-27

    建筑學簡歷模板02-17

    建筑學專業簡歷02-23

    建筑學校實習周報04-25

    黄频国产免费高清视频_富二代精品短视频在线_免费一级无码婬片aa_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